诗歌鉴赏 唐詩百話   》 86.章碣:詩三首      施蜇存 Shi Zhecun

  章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不知其字,詩人章孝標之子。章孝標應進士試考了十年,至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方纔及第。及第後,回傢嘉慶①,先以詩寄家乡友人,詩云:
  及第全勝十政官,金湯鍍了出長安。
  馬頭漸入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眼看。
  ——《及第後寄廣陵故人》
  詩意說進士及第比任官更為榮耀,我現在好比鍍了金,出京回傢省親。旅程已經快要到揚州,故寄此詩報告朋友們,請大傢洗淨眼睛,改變對我的看法。以考上進士為鍍金,是唐人俗語。“金湯”即“金液”。今人以出國留學或獲得某種高一級的資格,稱為“鍍金”,語源即出於此。
  章孝標這首詩反映了唐代知識分子對進士及第的重視,同時也反映了章孝標這個人的氣度狹小。當時有詩人李紳就寫了一首《答章孝標》的譏諷詩: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
  十載長安方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
  章孝標讀了此詩,大為羞慚,但因此而終於不成大器,官位止於秘書省正字。
  兒子章碣,也是屢試不及第。鹹通末年(公元八七四年),頗有詩名,滿心以為可以成名了。乾符中,高湘知貢舉,章碣去應試。誰知高湘從長沙帶了他的得意門生邵安石來,錄取了安石而不取章碣。章碣怨恨之餘,寫了一首使他幸而能夠傳名於後世的七絶:
  東都望幸
  懶修珠翠望高臺,眉月連娟恨不開。
  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領美人來。
  這首詩以宮怨寄興。唐代選舉制度,有時也在東都洛陽設置考場,不過不是常例。章碣大約在洛陽應試,故比之為東都望幸。第一句說:宮中美人懶得妝飾。第二句說:因為心有怨恨,眉毛蹙緊不開。“眉月”即月牙形的眉毛。第三句說:即使到東都去也沒有好處。第四句說:誰知君王自己帶領了美人來,不會寵幸宮中的美人。此詩對高湘的諷刺極妙。《唐詩品匯》衹選了他兩首七絶,這首之外,另一首是《焚書坑》。
  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竜居。
  炕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從來不讀書。
  秦始皇帝為了箝製知識分子的思想,以鞏固其獨裁政權,收繳天下儒傢書籍,統統燒掉。又把政治上的異己分子,主要是儒士,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焚書坑儒”。也可以說是世界史上第一次“文化大革命”。據《史記·始皇本紀》的記載,焚書是在始皇三十四年。當時,秦始皇下令史官,把秦國以外各國的歷史書都燒掉。除了博士們所用的公傢藏書以外,民間所藏“詩書百傢”書籍,都要在命令到達後三十天內上繳給本郡郡守或郡尉,即在當地焚燒淨盡。燒書以後,人民中如有私相談論詩書的,處以死刑。“以古非今”,反對現政權者,殺其傢族。官吏知而不揭發者,同罪。醫藥、占卜、種樹的書,不必焚燒。
  坑儒是在三十五年。當時在首都鹹陽的儒生還有不滿言論,始皇下令審問,定罪名為“為妖言以亂黔首”。審問之時,諸生互相檢舉揭發,最後把判定為犯禁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坑於鹹陽。
  由此可知,書是分散在各地焚燒的,坑儒衹在鹹陽。不知什麽時候,有人把“焚書坑”三字連讀,於是在臨潼驪山下偽造了一處古跡:秦始皇焚書坑。章碣這首詩,是賦詠名勝古跡,也是懷古詩。詩意說:燒書(竹帛)的煙火銷滅之後不久,秦始皇的事業就空虛了,因為始皇崩於三十七年七月。“祖竜”是當時人民稱始皇的隱語,“祖”就是“始”,“竜”象徵皇帝。始皇生前,用種種方法,固守他的關河。現在,他所居之處,固守也徒然了。故詩云:“關河空鎖祖竜居。”始皇焚書坑儒,也是為了鎖住他的關河,惟恐讀書人起來造反。豈知坑中的竹帛灰還沒有冷卻,關外已經有劉邦、項羽舉兵造反了。而劉邦、項羽都不是讀書的知識分子。
  章碣此詩,立意很新,對仇視知識分子的秦始皇,諷刺也很尖銳。但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卻是說出了一個真理:革命的動力不在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能運用他的知識,評論政治,是非、善惡、臧否,都可以憑他的知識論定,但對於施行仁政的統治者,他衹能起錦上添花的作用;對於施行苛政的統治者,他沒有把他拉下來的能力。我國歷史上聰明的統治者,對於“處士橫議”,都不十分重視。秦始皇過高地估計了知識分子的作用,幹出了焚書坑儒的蠢事,無補於他的“帝業”。倒是中國老百姓,尤其是被壓迫的農民,知道他們自己的力量。所以他們會譏笑知識分子:“秀纔造反,三年不成大事。”
  同時人羅隱也有一首《焚書坑》詩云:
  千載遺蹤一窖塵,路旁耕者亦傷神。
  祖竜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
  此詩三、四句大意說秦始皇計算錯誤,以為詩書真能救活被壓迫的人民,這一層意思,卻可謂“先得我心”了。
  在“十年浩劫”期間,這首詩曾風行過一時。但是衹截取了最後一句,作為革命不需要知識分子的理論依據,也就成為“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充分理由,結果是與秦始皇殊途而同歸。這是詩人章碣所想象不到的。
  章碣此詩,以為秦始皇是在驪山下掘一個大坑,用以焚書的。所謂“坑灰”,是指竹帛(書)的灰燼。這就與事實不符。坑是掘來用以活埋儒生的。宋初提倡西昆體的楊億有一首詠秦始皇的詩(《始皇》三首之一),其結句云:
  儒坑未冷驪山火,三月青煙繞翠岑。
  這兩句的詩意完全抄襲章碣,不過他改用項羽入關,焚燒阿房宮,火三月不熄的故事。方虛𠔌把此詩選入《瀛奎律髓》,評論道:“第七句最佳,作詩之法也。坑儒未幾,驪山已火。以一火字貫上意。”這樣一講,反映出作者與評者,都是糊塗蟲。作者知道這是儒坑,不是焚書坑,但是他偷了章碣詩句,改了一個字,說是“儒坑未冷”。四百六十多個儒生是被活埋掉的,不是燒死的。坑既沒有被火燒熱,怎麽說是“未冷”呢?這一句詩簡直是事理不通,而方虛𠔌卻以為此句“最佳”,並且用來教人以“作詩之法”,豈不可笑?方虛𠔌說此二句以一“火”字貫串,而沒有想到儒坑中本來沒有火。現在我給作者改一句為“焚書未燼驪山火”,這纔是“以火字貫上意”了。
  章碣的詩,現在僅存二十六首於《全唐詩》中,七律為多,未見佳作。方幹有《贈進士章碣》詩,首二句云:“織錦雖雲用舊機,抽梭起樣更新奇。”這是說他作詩雖用舊形式,卻能有新意。結句云:“此時才子吟應苦,吟苦鬼神知不知。”可知章碣也象孟郊、賈島一樣是個苦吟詩人。衹是才分不高,即使吟苦,也未能有足以使“鬼神驚”的佳句。
  羅隱也有一首詩《送章碣赴舉》,其頷聯雲:“久經離亂心應破,乍睹升平眼漸開。”似乎是在黃巢兵敗之後纔入京應舉。但《唐詩紀事》說他是“登乾符進士”,乾符止有六年,正是王仙芝、黃巢舉兵之時。章碣既未在高湘榜下及第,或者在此後一二年內終於成了進士,但又與羅隱詩意不合。此後他的傳記是“流落不知所終”,恐怕也是戰事的影響。
  章碣還有一首詩值得註意:
  東南路盡吳江畔,正是窮愁暮雨天。
  鷗鷺不嫌斜雨岸,波濤欺得逆風船。
  偶逢島寺停帆看,深羨漁翁下釣眠。
  今古若論英達算,鷗夷高興固無邊。
  這首詩沒有題目,衹題作“變體詩”。律詩第一、三、五、七句嚮來不用韻,此詩卻押了“畔”、“岸”、“看”、“算”四個仄聲韻,這是他創造的變體律詩。顧況作“吳體”詩,溫庭筠作“雙聲”詩,李商隱作“當句對”詩,和章碣這首“變體”詩,都反映着中唐以後,有人在律詩的形式方面,試探於創新,但是都沒有成功。
  一九八五年四月九日
  ①唐人以進士及第後回傢省親,謂之“嘉慶”。又稱“拜傢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王績:野望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3.楊炯:從軍行
4.五七言絶句四首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8.雜言歌行三首9.陳子昂:感遇詩(上)
10.陳子昂:感遇詩(中)11.陳子昂:感遇詩(下)12.王梵志詩
13.初唐詩餘話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18.高適:燕歌行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邊塞絶句四首23.五言絶句四首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