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14.百味之主(1)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我们熟悉咸盐,天天在厨房里在餐桌上都要面对它,品味它。是盐给我们带来了美味,我们一日三餐的饮食生活离不开它。
  文明的调味品
  人类最早何时开始食用盐,尚无明确的史籍记载可资说明。可以想见,盐的发现和食用,一定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当远古先民处于“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蒙昧时代,尚不知何为咸味,亦不知盐为何物。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些记述是古代先民原本不知盐、不识盐的佐证。可以推论,古代先民曾经历过一个不知食用盐的漫长时期。
  人饿了会找东西吃,渴了会找水喝,但人对盐的需求并非本能,是什么决定了人要吃盐呢?迄今为止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动物血含盐,有些民族饮血可以补充盐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可能是食盐的开始,动物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盐分。但蔬菜中提供不了盐。狩猎部落不生产盐,也不参加盐的交换,农耕部落则要生产要交换盐。人类一旦开始种植庄稼,就开始寻找盐,以便添加到缺少盐的食物中。人类饮食文化正是从品尝万物开始的,大自然赐与人类的万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过人的亲口品尝的积累,才获得食用经验的。
  先民经过无数次品尝海水、咸湖水、盐岩、盐土等,尝到了咸卤的滋味,将自然生成的盐添加到食物中去,发现有些食物带有咸味比本味要香,逐渐形成以盐作调味品的饮食风尚。现在唯一所知的是,人类从耕作时代起,便开始寻找盐,并把它加入到饭菜中。
  历史进入文明时代,我们在文字记述中开始见到了盐的踪迹。《尚书·禹贡》中,有青州“厥贡盐”的记载,夏王朝接受特定地方的贡盐,说明夏代对食盐有了选择标准。到了商代,对于盐的认识又有深化,盐是饮食中不能缺少的调味品。商代有个贤明的王,他就是著名的武丁,他非常欣赏他的一位相国,他的名字叫傅说。武丁先是在梦中见到他想得到的这个人,于是令人四处访求,举以为相。武丁重用傅说,国家大治,他将傅说比为酿酒的酵母、调羹的盐梅,以厨事来比喻治国。武丁赞美傅说的话是:“若作酒醴,尔惟曲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商王的言外之意是:没有你,我们就酿不成美酒,也吃不到美食,我们不能没有你!
  老子有名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刘向《新序·杂事》也说过,一个国君好比一个美食家,他的大臣们就是厨师。这些厨艺高超的大臣有的善屠宰,有的善火候,有的善调味,所以烹出的肴馔不会不美,也就是说国家不愁治理不好。要治理好国家,没有得力的大臣不成,就像要吃上美味肉羹没有咸盐不成一样。我们从商王直截了当的比喻里,从汉代和汉以前学问家的议论里,得知盐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成了不能缺少的主要的调味品。
  西周时代,人们已经把咸味作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并用于医治疾病。《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以咸养脉”的说法,这是周代人对盐的医疗功用的新认识。
  周官中有盐人一职,掌管王室百事所用之盐。周代的盐有数品,有刮地而得者,其味苦谓之苦盐;有熬其波而出者,谓之散盐;有风其卤而成者,其味甘甜,谓之饴盐;有积卤而结者,筑成虎形,谓之形盐。祭祀则供散盐,而加以苦盐,取其自然而成,不忘本也。宴请宾客则供散盐而加以形盐,取其如虎之形,以像其威也。王后、世子膳羞则供饴盐,取其味之甘甜,而可经常食之也。
  《吕氏春秋·本味篇》提到调味最美的有大夏之盐,那显然说的是西北之地所产的池盐,它是王者欲望中的极品。汉代时盐被称为“食肴之将”、“食之急者”、“国之大宝”,盐被当作食味的主味,盐被看成是人是国的命脉之所在。宋代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是说如果没有盐,日子就没法过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