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李連傑傳   》 第86節:禍起專車(2)      廖小東 Liao Xiaodong

  “在車派”認為,按陶豔生女友的說法,李連傑一定在車上,是千真萬確的。記者經過多方調查,一致證明,事發時,李連傑就在肇事車上,並且在搶救過程中一直未下車。關於傷者女友的證詞就不再細說。另一點是在九寨溝時,傷者傢屬曾經提出要求張藝謀、李連傑來看望傷者。劇組主任就說,李連傑每月酬勞500萬,張藝謀120萬元,是不可能離開劇組的!這表明,黃主任是間接地承認了李連傑在車上。第三點是記者嚮交警中隊瞭解時證實,他們此前沒有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當時的車禍情況正在調查之中,一切情況無可奉告,交警中隊的人對娛記說:“李連傑是不是在車上,記者去問他本人吧。”
  由於成了一個懸案,誰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說上一番,那段時間,凡是娛樂新聞都能見到關於撞人事件的報道,並且事件越傳越歪了,竟然有人說成是李連傑開車撞人的消息,而關於這件事的評論也分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既有主觀的評論,也有客觀的評論。《長江日報》的一名記者寫的《英雄的硬度——評李連傑座駕撞人事件》說:我是一個有英雄情結的人,所以我也喜歡看那些英雄們“琴劍江湖”的影片。李連傑是英雄中的英雄,一臉正氣,而且是真材實料的武術冠軍。相信和我一樣喜歡李英雄的人不在少數,所以人們的怒氣我能夠理解,演慣英雄的李連傑撞人後竟然揚長而去!該記者言下之意,是說李連傑衹有英雄軀殼而沒有英雄靈魂。
  此篇文章發表後,被多傢報紙轉載。火開始燒在李連傑身上,這是一些好事者所希望的,因為報紙愈炒愈好賣。
  另一篇文章《涉及誠實與品德——誰說李連傑不在場不重要》說,在撞人一事中,有一種看法愈來愈占上風,這就是如果李連傑不在肇事車上,為什麽要把他扯進事件中來?進而有人說,李連傑即便在車上,又不是他開的車,與他何幹?衹是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法不談李連傑了。
  這涉及“誠實”這個大是大非問題,在這個事故中肯定有人在撒謊,不是傷者女友在撒謊,就是李連傑在撒謊,或是傳媒為了製造新聞而造假。
  在許多爭議中,我們在面臨着一個誰撒謊的問題:一個人講不講真話,直接關係到這個人的品德誠不誠實,通常我們衹註意事情本身,而不關心事件中的人格品質,這就讓撒謊的人逃脫了譴責和懲罰,這種現象在規矩的社會是難於想象的。
  其實,李連傑在不在車上,根本不需要繁復的調查取證,衹要當時處理交通事故的警察出面說幾句話就解决了,可是難以理解的是,交警為什麽迄今一言不發?為什麽讓公衆與傳媒玩捉迷藏的遊戲?
  把火引到李連傑身上,是持李連傑在車上的意見的人的根本意圖,他們在竊笑,藉機把事情擴大。而相信李連傑品質的人則充當了救火隊員的責任,雙方唇槍舌劍,大打筆墨戰,好不熱鬧,報紙因沾上李連傑撞人事件而暢銷。從辯論的人數、理由來看,李連傑不在車上占上風,氣勢更盛一些。
  網友撰文《關李、張什麽事?》說:駡人的同志先把文章看清楚,不是李連傑開車撞了人,不但跟他沒關係,跟張藝謀更沒有關係,在法律上他們不負任何責任,不管是他們基於不影響拍片還是不想惹一身麻煩。所以李、張衹是被記者用來提高點擊率而已,通篇不見肇事司機的名字而李、張的名字反復出現,足以說明問題。當然也怪不得記者,新聞本來就這樣,每段的開頭都是“據陶豔生傢屬稱”的一面之詞,就算都是大實話,但關於李連傑的部分也未必可信。陶豔生的哥哥陶豔林告訴記者,經打聽,撞翻陶豔生的車是李連傑乘坐的。李連傑不是每次上路都坐專車在裏面的。出了車禍車裏的人不下車的確違背常情,而且肇事車與其他車輛一起送傷者到醫院,直到傢屬協商,扣下肇事車未果。其間,時間不短,除非李連傑覺得擋風玻璃撞出一個洞的車坐着很舒服,不然的話應該直接換一輛車走人。但從頭到尾並沒有人見過李連傑,因為李連傑的出現一定會很惹人註意,他不會隱身術,也沒有必要偷偷摸摸地離開,所以90%的可能是李連傑根本就不在現場。僅根據傷者哥哥打聽到的,該車是李的座駕,就斷定李連傑在車禍現場是沒有說服力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節:出生(1)第2節:出生(2)第3節:出生(3)第4節:出生(4)
第5節:出生(5)第6節:出生(6)第7節:出生(7)第8節:棄武從影(1)
第9節:棄武從影(2)第10節:棄武從影(3)第11節:棄武從影(4)第12節:棄武從影(5)
第13節:棄武從影(6)第14節:師哥迎娶小師妹(1)第15節:師哥迎娶小師妹(2)第16節:師哥迎娶小師妹(3)
第17節:師哥迎娶小師妹(4)第18節:師哥迎娶小師妹(5)第19節:師哥迎娶小師妹(6)第20節:師哥迎娶小師妹(7)
第21節:師哥迎娶小師妹(8)第22節:事業愛情雙豐收(1)第23節:事業愛情雙豐收(2)第24節:事業愛情雙豐收(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