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著名翻譯傢林少華眼中的日本:落花之美 》
奇譚和偶然性(2)
林少華 Lin Shaohua
總的說來,在基本創作手法上這部短篇集沒有多少新意可言。村上依然在不動聲色地拆除現實與非現實或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之間的籬笆,依然像鷹一樣在潛意識王國上空盤旋尋找更深更暗的底層,依然力圖從庸常的世俗生活中剝離出靈魂信息和人性機微。但村上畢竟是個藝術上有執著追求和抱負的作傢,不大可能自鳴得意地陶醉於老生常談,而總要鼓搗出一點較之過去的不同。在這部短篇集中,那就是對偶然元素的關註和演繹。作品中,巧合屢屢出現,頗有中國俗語說的“無巧不成書”之感。故事因巧而生,因巧而奇,遂為奇譚。
不過,村上並無太多的獵奇趣味,無意為了嘩衆取寵而一味玩弄奇巧羅列奇譚,不甘心讓偶然性僅僅作為偶然性、作為奇譚悄悄溜走。不難看出,他是在小心捕捉並叩問偶然性。說得誇張些,村上似乎將偶然性作為玻璃膠來彌合現實世界和靈異世界之間在他眼裏原本不多的裂隙,作為他進一步潛入靈魂的地下室探賾索隱的滑梯,作為刺探命運鏈條以至宇宙秩序神秘性的內窺鏡。為此,村上嘗試把偶然性同自己對生活、生命的體察和直覺中的靈感聯繫起來,以期穿越偶然的迷霧抵達必然以至宿命的山麓,因而給我們留下了廣阔的冥思空間。這裏已很少有以往四下彌散的孤獨和悵惘,而更多的是靈魂自救的焦慮以及對某種神秘感的關心和敬畏。讀之,總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神秘力量在引導、主宰着主人公的命運,其後來人生流程的轉折點往往同往昔記憶中某個神秘提示暗中相契,或同現實中的某一偶然現象悄悄呼應。如《 偶然的旅人 》中的黑痣,如《 天天移動的腎形石塊 》中那個腎形石塊,如《 品川猴 》中鬆中優子自殺前那句“註意別讓猴子偷走”的提醒。當然,作者沒有為奇譚提供答案,結尾一如既往呈開放狀態。可以說,每部短篇都是一個遊離於常識常理之外的謎,都是一個不出聲的呼喚和誘惑,等待讀者去畫上各自的句號。
與此同時,村上還試圖通過偶然元素對超驗事物加以追索,藉此充實文學作品的超驗的維度,即同神、同彼岸世界的對話的維度。村上在2002年一次訪談中針對“寫小說是怎樣一種活動”的提問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寫小說、寫故事( 物語 ),說到底乃是‘梳理未體驗之事的記憶’的作業。說得淺顯些,就是玩一種未體驗的role?鄄playing game( 自主參與型電子遊戲 )。但編遊戲程序的是你,而記憶卻從玩遊戲的你自身的人格中消失。與此同時,編程序的你的人格並未玩遊戲。這是一種相當嚴重的分裂性作業。右手不知曉左手幹什麽,左手不知曉右手幹什麽。如此作業分裂得愈明確,從中産生的故事愈有說服力,亦即愈發接近你身上的‘元型’”( 村上春樹編《 少年卡夫卡 》 )。不妨認為,村上所說的“未體驗”,與其說是間接體驗,莫如說是超驗,一種類似déjià?鄄vu( 既視感 )的超驗。事實上村上也在這方面表現出很高的天分,不斷跟蹤發掘,從而為其文學創作註入了超驗維度的審美內涵。在這裏,他所運用的恐怕既不純粹是源自儒傢之東方文化的人本視角,又不完全是來自《 聖經 》和古希臘文化的神本視角,而更接近一種帶有本土色彩之人神一體的復合視角。因為他沒有在人界和神界之間設置廣阔的中間地帶,也沒有把神( 或靈異 )人格化而直接移植此岸。他力爭無限逼近自身的“元型”,逼近潛意識、“自我”王國最為黑暗最為原初的內核,逼近生命極地和死亡極地。而如此生成的作品無疑“愈有說服力”,愈有同讀者之間的“靈魂的呼應性”,因而更具有真實性和現實性。這也是流經村上幾乎所有作品的一條隱喻主流。所不同的是——如上面所說——在這部奇譚集中他更集中地融入了偶然元素,通過偶然性來表現命運之所以為命運的神秘感,傳達來自“元型”、來自潛意識底部的報告。而這未嘗不是中國現代文學所需要強化的視角和維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
|
|
寫在前面 | 那橘黃色的燈光 | 母親的視綫(1) | 母親的視綫(2) | 我收藏的古董 | 遠去的雞 | 另一種懷念(1) | 另一種懷念(2) | 鄉關何處 | 感念流星 | 愧對自然 | 青島的喜鵲 | 無需成本的幸福 | 旅途拾夢——我的自畫像(1) | 旅途拾夢——我的自畫像(2) | 書的背影(1) | 書的背影(2) | 那些孤獨而坦誠的心靈們 | 那一窗梧桐 | 苦命的狗 | 刻錄記憶的上傢站 | 不高興趙本山 | 博客七日小記 | “席間”的範曾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