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85節:江漢湯湯,問鼎中原唱大風(14)      劉緒義 Liu Xuyi

  但是荀林父不能製約他的副手,衹得聽任他自領本部人馬單打獨鬥去了。荀首嘆息:這一支部隊危險了。根據卦象看,先𠔌必有大難。韓厥對荀林父說:倘若先𠔌失敗,您作為中軍主帥的責任就大了。軍隊不聽命令,這是誰的罪過?不如幹脆進軍。戰,如果不能得勝,責任還可以大傢分擔,與其讓你一個人擔當責任,還不如六個人一起分擔好了。在這種情況下,晉軍全部渡過了黃河。
  這時,鄭國派人來到晉軍,解釋鄭國之所以順從楚國的原因僅僅是為了保國,對晉國並沒有二心。如今楚軍出師在久己久,得勝而驕,歷久氣衰,沒有設防,如果晉國攻擊他們,我們鄭國作為後援,楚師必敗。先𠔌聽了,躍躍欲試。但下軍副帥欒書不同意。他說:楚自剋庸以來,對於百姓,楚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無日,戒懼他們不可懈怠。對於軍隊,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他們勝利不可能長久,商紂打了一百次勝仗,但沒有好結果。又用楚之先祖若敖、蚡冒等革命先烈篳路藍縷,開山闢林的感人事跡來教育國人。使楚人永記"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樣怎麽能稱得上驕傲呢?我國先大夫子犯說過,出兵打仗,理直就會氣壯,理麯就會氣衰,楚軍並沒有進攻我們,而我們主動去找人傢麻煩,我們已經不合於道德了,又結怨於楚,是我們理麯而楚人理直,怎麽說他們氣衰呢?子良是鄭國的精英,師叔是楚國的名人,師叔入鄭與盟,子良入楚為質,他們兩國關係親近得很哪,現在反而來勸我出戰,如果我們打贏了,他們就來歸服;如果我們打輸了,他們就會奔楚。這是好比利用我們來占卜一樣。鄭國的話不可信。
  但是趙括和趙同都說:我們領兵以來,就是為了尋找敵人,戰勝敵人而得到屬國,還等待什麽呢?一定要聽鄭國的,和楚軍拼一下。
  荀首說:你們兩個人的主意,是取禍之道啊。
  就在晉國內部爭執不休的時候,楚軍君臣同心,已打定决心和晉國一搏。戰前,楚莊王先後三次派人到晉軍中挑戰,旨在激怒晉軍,擾亂他們的陣腳。第一次派少宰去,說,楚王年輕,不善於辭令,聽說諸位先生來訓斥鄭國,希望你們不要在這呆得太久。士會回答說,以前平王命令我們的先君和鄭國一起輔佐周天子,現在鄭國不聽天子的命令,晉侯派我們來質問鄭國,豈敢勞動您的大駕。中軍副帥聽了,很生氣,認為這樣的回答是在奉承楚國,就派趙括去更正,說,你這樣說不妥,國君命令我們來是要把楚國的足跡挪出鄭國,要求我們不要躲避敵人,我們不敢違抗命令。
  第二次,楚王再派使者到晉軍中求和,晉軍答應了,約好了談和的日子。然而,楚王卻又另派人去晉國中挑戰。擔任挑戰任務的是許伯和樂伯。許伯對樂伯說,我聽說單車挑戰,駕車疾馳而使旌旗偃倒,迫近敵營然後回來。樂伯說,我聽說單車挑戰,車左用利箭射敵,代替司機執掌馬繮,司機下車,整齊馬匹,然後回來。攝叔說:我聽說單車挑戰,車右進入敵營,殺死敵人折取左耳,抓住俘虜,然後回來。這三個人都按照自己所說的做了。晉軍追趕他們,樂伯左邊射馬,右邊射人,使晉軍不敢前進。箭衹剩下一支了,有衹麋出現在面前,樂伯一箭射中麋的背部。晉國的鮑癸正跟在後面,樂伯就讓攝叔拿着麋獻給他。鮑癸衹好阻止部下追趕。
  晉國一個叫魏錡的曾經要求做公族大夫,晉侯不答應。此時他想報復晉侯,便故意想讓晉軍失敗,於是要求單車挑戰,但也沒有批準,於是要求出使,這回同意了。魏錡到楚軍中請戰後回來的路上,楚國人的潘黨追趕他,魏錡也射了一隻麋獻給他。還有一個叫趙旃的曾經請求做卿而沒有批準,也很生氣,要求領兵出戰,沒有同意,要求去召楚人來和談,同意了。郄剋說,這兩個心懷不滿的人去了,一定要加以防備纔是。先𠔌說,領兵沒有固定的策略,要防備做什麽?士會說,還是防備一下為好。士會就派人埋伏在山前,所以這支部隊後來沒有失敗。
  趙旃在夜裏到達楚軍那裏,鋪開席子坐在軍門之外,派遣他的部下先進楚營。後來,楚莊王乘坐左廣的指揮車追趕趙旃,趙旃丟掉車子跑進樹林裏,晉國人害怕他激怒楚軍,就讓戰車去接他,潘黨遠望飛起來的塵土,派戰車去通報楚王,說晉國的戰車來了。楚人也擔心楚王孤軍進入晉軍,也出陣迎戰。孫叔敖就命令楚人前進,說,寧可我們迫近敵人,也不能讓敵人迫近我們。搶在敵人前面可以奪敵人的鬥志。於是,楚軍戰車飛馳,士卒奔跑,一路掩襲晉軍。荀林父不知道出了什麽事,大聲宣佈,先渡河的有賞。於是中軍、下軍爭相渡河,先了上船的用刀砍那些攀在船舷上的手,"舟中之指可掬也",船中的斷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來,那可都是晉軍弟兄們的手啊。
  到了黃昏,晉國剩餘的士兵都潰不成軍了。有人建議乘勝追擊,楚莊王不肯,他說,這一次大勝,足以洗刷過去的恥辱,晉楚都是大國,遲早會議和的,何苦多殺人呢?於是放晉軍逃回。晉國人有戰車陷在坑裏不能前進,楚人教他們抽去車前橫木;晉軍有馬盤旋不前,楚人又教他們拔掉大旗,扔掉車軛,這樣纔逃了出去。晉軍還有人回過頭來調戲楚人說,我們不像大國那樣習慣於逃跑,很有經驗。邲之戰,楚軍大獲全勝,為楚國問鼎中原廓清了道路。
  隨後,楚國又降服了宋國,晉國有心想救,但駭於楚軍威力不敢相救。此後,中原大多數國傢都對楚納貢稱臣,楚國勢力所及,東達吳越、齊魯邊境,北至魯衛鄭宋腹地,西至秦邦,南達洞庭,威震中原。楚莊王成就一代霸主,雄霸中原長達23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