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沈先生谈谈你个人的弈棋经过,还有台湾和国际棋坛的近况?
答:我在台湾读大学时开始学棋,因为兴趣浓厚,进步很快。后来到美国去进修和教书,曾经在1960年前后得过两届美国业余围棋冠军,那时大概是我个人棋力的最高峰。1973年返台湾,这几年杂务较多,棋就下得少了。台湾现在下围棋的风气很盛,只台北就有18家棋社。据我估计,台湾最高的职业棋士的力量大概要差日本和中国大陆上最高棋士一到二先(即授先到让两子),至于业余棋士,像我这样力量的大约有七八位,又要和职业棋士差上一先。
现在世界上的围棋活动,主要仍是集中于远东,以日本最盛。世界上实力最强的棋士,大多在日本,这也是大家公认的事。但是顶尖的两位,赵治勋和林海峰,却一个是韩国人,一个是中国人。赵、林两人在日本争霸,现在日本三个最大的比赛冠军,赵占了两个,林占了一个,这是令日本人有点难堪的事。但日本的民族性,容易接受外来的事物,亦尊敬有本领的外国人。林、赵的个性,也反映出中、韩两国的民族性。林坚韧忍耐,日人称之为"二枚腰"--二枚腰是日式摔跤的名词,意谓腰有两层,就是被压在地上,亦能硬挺,不轻易屈服--有好几次大比赛,林几乎已输定,但他咬紧牙关,坚持不屈,敌人稍一松懈,就被他翻回来。前年的"本因坊"争霸(本因坊是围棋比赛中一个头衔的名称),七战四胜,他上来连输三盘给赵,后来却又连胜四盘,终将本因坊的头衔抢去。日人称之为"世纪的大逆转"。林海峰11岁从台湾赴日,23岁赢得第一个大头衔,今年已43岁了。赵治勋比林年青得多,今年还只29岁,赵个性刚猛强烈,下起棋来像拼命,去年输了本因坊,把头发剃光,闭门谢绝一切应酬者三月之久。在去年的"棋圣"--另一个重要头衔--赛中,果然又赢了林海峰。
林、赵之前,还有吴清源,吴是真真正正的天才人物,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棋士。他也是在十三四岁时从北京赴日,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君临日本棋坛,所有日本的第一流棋士,都被他击倒,日人称吴为棋神,谓其棋出神入照,已非人间凡品。吴最大的特色是在他的创造性,别人争胜负,成一时之霸主,但他布局定石,推陈出新,创前人所未见,成一代之宗师。像"三连星","大雪崩"等都是吴首先奕出。有人说吴是棋界的爱因斯坦,应该不算夸张。去年2月,吴70大寿,日人为他祝寿,到者一千余人,我代表台湾的棋界往贺,在一公开场合,被邀代表中国棋士致词,乃借用苏东坡赞誉韩愈的话,改一两字形容吴先生一生的成就。
"匹夫而为异国师,一着乃为天下法"。
我想这不算是夸张的赞颂。吴先生也雅好文词,上一次我去访他,请他赐赠墨宝,他说很喜欢白居易的两句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光火中寄此生",就说写这两句给我如何?我说这样就下不好棋了,也许改一下适合点:"石光火中已寄此生,蜗牛角上且争一着",他笑一笑,说:"你还年轻啊!"也就写了给我。
吴、林、赵虽然年轻时就表现特别天赋,但其后来的成就,当然有赖于日本弈棋的环境和训练的制度。日本的职业棋士大概从"院生"出身,院生是日本棋院为志在做职业棋士的少年设的特别训练班,每年从院生中选拔数人升为初段职业棋士。做了职业棋士,弈棋就有收入。段分九等,从初段、二段以至九段,每年都有升段比赛。过去,日本棋院的阶级观念极浓厚,段位低的社会地位也低,对高段必须毕恭毕敬,升到九段之后,不必下棋,也可以优哉游哉地君临棋坛。所以,那时候的棋士最大的志向就是升至九段。可是现在不同了,现在的目标是拿"头衔",至少也要能参加决定头衔的新闻棋赛。原因很简单:钱。日本是一个中西复合的社会,资本主义化的价值观念,套在近乎封建的传统制度中,而运行得润滑自然,围棋也是如此。现在段位制度和伴随着段位制的一些遗俗仍然保留,但是新闻棋已经成为棋士生活的真正中心。所谓新闻棋是由报纸支持主办的比赛,由报纸登载棋谱,给予奖金。随着社会的富裕和报纸竞争的激烈,奖金愈提愈高,现在日本主要的新闻棋赛有五个,奖金有高达十余万美金者,而且即使不得冠军,进入决赛的循环圈,所得对局费的收入也远超过棋院菲薄的薪金。因为如此,棋士不论他的段位如何,现在都要拼命下棋赢棋,赢了棋,名誉、金钱随之而来,输了棋则连生活都会发生问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