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琼森被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誉为“歌之王”。我们在谈到戏剧的时候会再次提及他。有这样一首众人皆知的诗歌:
用你流转的秋波,敬我美酒一盅。
这首众人皆知的诗歌之所以令人难忘,不仅仅是因为它优美的形式和精当的遣词,而是更在于诗中所蕴含的优雅的感情和压制的热情。或许因为琼森的博学多识使他的悲剧略显沉重迟缓,但是在他的歌谣中,他的博学犹如被优雅有力的翅膀载着自由飞翔,他的声音如云雀般清脆动听。琼森对于古典诗歌所作的贡献,对他自己的诗歌以及追随他的人的诗歌产生了全面的影响,这些皆缘于琼森从不盲目因袭古人,他学习古人并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贺拉斯、卡特拉斯、马西阿尔深深地影响了琼森,视他们为自己的楷模。像阿诺德、丁尼生这些后世诗人一样,琼森也敬佩罗马的诗人,相信他们对艺术对称美的要求,让英国诗歌具有重要意义。伊丽莎白时代的诗歌有流于怪诞的危险,琼森则借助自身的权威使诗歌虽然有规则却不生硬,考究却不因袭传统,清晰却不流于俗泛。
德兰蒙德是琼森的朋友,他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擅长优雅、精美和充满感情的长诗与短诗的创作。可以说,如果济慈也看过德兰蒙德歌颂夜莺的短诗,也一定会被它所折服,有什么比夜莺的低唱更美妙的呢?
英国十六、十七世纪伊丽莎白王朝时代的欧洲非常可贵的特点是:强烈的求知欲,勇敢的冒险精神以及实验新思想、尝试新表现形式的开拓进取心。那个时代实际上正如丁尼生所说的,是“洋洋大观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惊人地多才多艺。作为陆军大尉,同时也是探险家的沃尔特?罗利是最卓越的抒情诗人之一。当他被囚禁在伦敦塔的时候,曾用十二年的时间写就了《世界史》聊以自慰。
伊丽莎白王朝的抒情诗具有与人的心灵相契合的种种品味,它是如此恢宏壮大,以至于我们应该用一首柔美的恋歌结束对它的简短的概述。但是,在这个时代,生活和舞台同样演绎着悲剧。因此,罗利的带些悲凉色彩的《临终》,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也许更能恰当地表现那个复杂多样的时代。
我坚信,这就是时间!
时间拥有我们的青春和欢乐,以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但当我们走完了各自的人生之路,
结束了人生的故事时,
时间归还给我们的却只有,
在那黑暗、沉寂的坟墓里飘扬着的尘埃和灰土。
但是从这灰土、坟墓和尘埃中,
我坚信,我的上帝依然会提携我。
最独立、最具元创性的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他是近代英国哲学的创始人。我们暂时不讨论培根是不是一个诗人。培根最负盛名的著作是《论文集》,在这本著作里,他把所有他要表达的东西压缩成五十个、一百个题目。培根似乎知晓世界上所有的智慧,并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将一切知识取而用之”。如果他只写了这本《论文集》而不曾写过其他的东西,那么他能够证明他自己所说的。培根的文风清新流畅,多用讽喻,重平实、通俗,这与其他那些太具幻想性的散文风格相区别开来。然而,《论文集》只是他的英文和拉丁文著述的一小部分。他最重要的作品是《新工具》,这只是他计划完成却未完成的巨大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培根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在于:他认为一个人能够彻底洞知整个宇宙的全部真理,能够用最终的形式将全部知识归纳起来。培根最重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实验的科学方法,并且动摇了学院派的权威。我们知道,几个世纪以来亚里士多德和他的信徒们一直支配着人类一切的思辨方式,他们推崇所谓的演绎方法,即根据一般原理进行细则的推理。培根推翻了这种演绎方法。他说我们必须先抓住事物的特殊性,然后从它们出发推导出普遍的一般性。这种方法类似苏格拉底的方法,也就是归纳法。培根倡导的这种探索方法引发了欧洲思想界的革命并且风靡于近现代的科学界。培根《新大西岛》的问世促进了“皇家学会”的成立,这对于科学界的进步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对于思想独立自由、个人研究的权利和义务的确立,没有谁比培根的贡献更大。在《学术进展》中,培根说:“人们对自然的观摩和经验的参照偏离得太远了,这就难免缠身于自身的理性和怠慢而难以自拔。”他又说:“有良知的学者要对学术的进步有所贡献,而事实上,为了博得劣质的赏赐,他们劳其心智埋头于做诠释、编提纲。这样所造成的结果是,世袭的知识财富虽然有所挖掘,但其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却是微乎其微的。”自培根以来,人类的知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培根的话对当今学界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伊丽莎白时代文学的繁荣兴盛不仅归功于致力于翻译古典文学的翻译家,而且还归功于致力于翻译同时代欧洲文学的翻译家。我们已经谈过弗洛里奥的《蒙田》、托马斯?诺尔斯的《普鲁塔克》和查普曼的《荷马》。今天的翻译不太注重文风,却分外注重忠实于原著,即使是文丐之流的翻译家也要求具有某种文学的诚实品质。伊丽莎白时代的翻译却不是如此。这个时代的翻译根据译者自己的喜好随意取用材料,为了顾及英文的独立性,对原著的内容进行随意取舍,丝毫不尊重原作者的权利。这样做所造成的后果便是:伊丽莎白时代的外国文学翻译带有浓重的英国民族色彩,不太像是翻译文学,更像民族文学。而此时,英国的民族文学已经迅速成长起来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