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诗经》心得   》 第85节:第七章(13)      刘绪义 Liu Xuyi

  从历史记载来看,郑国确曾一度辉煌过。在郑桓公之后,郑国先后历经武公、庄公、厉公、昭公、文公等几代国君,在春秋初期一度成为中原地区一个颇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其国君之作为颇有点“小霸”的味道。尤其是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和庄公(在位四十三年)时,甚至连周天子也不放在眼里。比如,不仅敢和天子相互交换人质,尔后多年不朝见周天子,几次把周天子纠合的多国部队打得大败,而且有一次竟然还把周天子射落马下。综合国力一强盛,人们的精神气质自然就不一般。
  不过,这首诗如果读到这里,还不能算读完。从《毛诗序》和三家诗相一致的看法来看,这首诗又是一首讽刺诗。利用小说来反对政治,不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发明,实实早在三千年前就开了先例。这首诗便是郑国国人用来讽刺公子忽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郑国人的“幽默”,诗人把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男女打情骂俏的语言,写入诗来,不着痕迹地“刺”了一个公子忽。你娶的那是什么人呀,自以为娶到了“子都”,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玩童”。但从诗的字句中来看,这哪有公子忽的影子呀。我想公子忽听到这样一首诗,心里也发作不得,不过他可能听不到了。但是当时人和后来人听了都不免会心一笑。这也是有心栽花、无心插柳的一种手段,要批评或讽刺一个人,没必要直接点名道姓,相反,我通过表扬另一个人,即可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现代读《诗经》的人,不妨也这么一想,就释然了。
  风雨:乱世中君子的可贵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
  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就在于在很早的时候,或者说就在中国人刚刚开始步入人文时代,他们的思维就把大自然的许多自然现象赋予了哲学的意义,如《周易》的八卦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给人的启示。直到现在,这样一种高超的思维能力都让人惊叹不已。《诗经》时代正处于这样一个思维阶段。也就是说,《周易》的思维方式与《诗经》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周易》中的风雨雷电,显然不能当作一般的风雨雷电去看的。如《周易》中的小畜卦,是象征女子婚姻不顺的,其卦辞便是“密云不雨”,也就是未达到阴阳和谐之境。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联想思维。它源自古代一种交感巫术原理。就是说,凡是相似的事物都能互相感应,凡是相似的行为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从这种相似律出发,人们相信只要通过模仿就能实现任何目的。《诗经》时代的诗乐舞主要的目的和用途就在于祭祀、宴飨,通过诗乐舞这种模仿达到人与神交通、获得神的赐福。
  《诗经》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随着春秋人文精神的进一步上升,人的地位开始与鬼神的地位并列,人们对鬼神的崇拜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敬鬼神、尽人事的观念得以确立。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仍然起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周礼中,诗乐舞的主要用途逐渐表现在尽人事方面了。反映在《诗经》中,风雅颂有了明晰的分工,雅颂仍然用于祭祀和宴飨,风则用于人事。
  《诗经》时代的人事就是政治,就是礼制。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读《诗经》,就有理由相信,《诗经》时代的诗人不可能单纯地歌唱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情”。男女夫妇作为人伦之始,一开始就被纳入了礼制范围。但这种礼制又发乎人情,也就是从人的日常情感、情理出发,以节为度、以合乎人文为标准。周礼并非后人想像的那样是不讲人情、不讲人性的。相反,它处处考虑到了人情人性。因为制定周礼者,其本人也要受到周礼的约束,即便是天子也不例外。
  这种制度完不完美我们不去说它,任何一种制度都存在有破坏者。当一种制度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之后,人们的一切行为自然会以这种文化为尺度,合者褒之,不合者贬之。也就是汉初说诗者所谓的“美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第一章(1)第2节:第一章(2)第3节:第一章(3)第4节:第一章(4)
第5节:第一章(5)第6节:第一章(6)第7节:第一章(7)第8节:第二章(1)
第9节:第二章(2)第10节:第二章(3)第11节:第二章(4)第12节:第二章(5)
第13节:第二章(6)第14节:第二章(7)第15节:第二章(8)第16节:第三章(1)
第17节:第三章(2)第18节:第三章(3)第19节:第三章(4)第20节:第三章(5)
第21节:第三章(6)第22节:第三章(7)第23节:第三章(8)第24节: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