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老北京的小鬍同   》 第85節:北京城雜憶(8)      蕭乾 Xiao Qian

  當然,外省也有好聽的地名。像上海二馬路那個賣燒餅油條的"耳朵眼兒",倫敦古城至今還有條挺窄又不長的"針綫鬍同"。可這樣有趣兒的街名都衹是一個半個的。北京城到處都是這樣形象化的地名兒,特別是按地形取的,什麽九道灣呀,竹竿巷呀,月牙、扁擔呀。比方說,東單有條鬍同,頭兒上稍微彎了點兒,就叫羊尾巴鬍同。多麽生動,富於想象啊!
  我順小兒喜歡琢磨北京鬍同的名兒,越琢磨越覺得當初這座城市的設計者真了不起。不但全局佈置得勻稱,關係到居民生活的城內設計也十分周密,井井有條。瞧,東四有個豬市,西四就來個羊市。南城有花市、蒜市,北城就有燈市和鴿子市。看來那時候北京城的商業網點很有點兒像個大百貨公司,各有分工。緊挨着羊市大街就是羊肉鬍同。是一條生産綫呀,這邊兒宰了那邊兒賣,多合理!我上中學時候,豬市大街夜裏還真的宰豬。我被偵緝隊抓去在報房鬍同蹲拘留所的時候,就通宵通宵地聽過豬嗞嗞兒叫。
  因為是京城,不少鬍同當時都是衙門所在地,文的像太僕寺,武的像火藥局、兵馬司。還有管考舉人的貢院、練兵的校場;還有掌管𠔌糧的海運倉和祿米倉。我眼下住的地方就離從前的"刑部街"不遠。多少仁人志士大概就在那兒給判去流放或者判處死刑的。
  有些鬍同以寺廟為名,像白衣庵、老君堂、觀音寺、捨飯寺。其中,有些廟至今仍在,像白塔寺和柏林寺。
  有些鬍同名兒還表現着當時社會各階層的身份:像霞公府、恭王府,大概就住過皇親國戚;王大人、馬大人必然是些大官兒;然後纔輪到一些大戶人傢,像史傢呀魏傢呀。
  那時候,北京城裏必然有不少作坊,手藝人相當集中。工人不像現在,傢住三裏河,上班可能在通州!那時候都住在附近,像方磚廠、盔甲廠、鐵匠營。作坊之外,還有規模更大、工藝更高的廠子:琉璃廠必然曾製造過大量的各色琉璃瓦,鼓樓旁邊的"鑄鐘廠"一定是那時候的"首鋼",外加工藝美術。
  有些很平常的地名兒,來歷並不平常,拿府右街的達子營來說吧。據說乾隆把香妃從新疆接回來之後,她成天愁眉不展,什麽榮華富貴也解不了她的鄉愁。那時候皇帝辦事可真便當!他居然就在皇城外頭搭了這麽個地方,帶有濃厚的維族色彩。香妃一想傢,就請她站在皇城墻上眺望。也不知道那個"人工故鄉",可曾解了她的鄉愁!
  民國初年袁世凱就是在北京城這裏搞起的假共和,所以北京不少街名帶有民國史的痕跡,特別是今天新華社總社所在的國會街。野心傢袁世凱就是在那裏幹過種種破壞共和的勾當,曹錕也是在那兒鬧過賄選。50 年代初期我在口字樓工作過幾年,總想知道當時的參衆兩院設在哪塊兒,找找那時議員們以武代文、甩手杖墨盒兒的遺跡。
  八、花 燈
  節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現一個民族的習俗和歡樂。西方的聖誕、復活、感恩等節日,大多帶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歷史的遺跡。節燈 籠 鋪日在每個人的童年回憶中,必然都占有極為特殊的位置。多麽窮的傢裏,聖誕節也得有挂滿五色小燈泡的小樹。孩子們一夜醒來,襪子裏總會有慈祥的北極老人送的什麽禮物。聖誕凌晨,孩子們還可以到人傢門前去唱歌,討點零花。
  我小時候,每年就一個節一個節地盼。五月吃上櫻桃和粽子了,前額還給用雄黃畫個"王"字,說是為了避五毒。紐扣上戴一串花花緑緑的玩藝兒,有桑椹,有老虎什麽的,都是用碎布縫的。當時還不知道那個節日同古代詩人屈原的關係。多麽雅的一個節日呀!七月節就該放蓮花燈了。八月節怎麽窮也得吃上塊月餅,興許還弄個泥捏挂彩的兔兒爺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這個節日對漂流在外的遊子最是傷感,也說明中國人的一個突出的民族特點:不忘老根兒。但最盼的,還是年下,就是現在的春節。
  哪國的節日也沒有咱們的春節熱鬧。我小時候,大商傢講究"上板"(停業 ) 一個月。平時不放假,交通沒現在方便,放了店員也回不去傢。那一個月裏,傢在外省的纍了一年,大多回去探親了。剩下掌櫃的和夥計們就關起門來使勁地敲鑼打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第1節:籬 下(1)第2節:籬 下(2)第3節:籬 下(3)第4節:籬 下(4)
第5節:落 日(1)第6節:落 日(2)第7節:落 日(3)第8節:一隻受了傷的獵犬(1)
第9節:一隻受了傷的獵犬(2)第10節:慄 子(1)第11節:慄 子(2)第12節:慄 子(3)
第13節:慄 子(4)第14節:慄 子(5)第15節:慄 子(6)第16節:慄 子(7)
第17節:慄 子(8)第18節:慄 子(9)第19節:慄 子(10)第20節:皈 依(1)
第21節:皈 依(2)第22節:皈 依(3)第23節:皈 依(4)第24節:皈 依(5)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