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國   》 第84節: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19)      陳季冰 Chen Jibing

  這則關於世行行長的含混不清的報道,嚮人們傳遞的卻是再清晰不過的含義。衹要看看西方媒體的標題,諸如"非洲成為中國經濟的後院"之類,我們就可以覺察到一種強烈的不安乃至敵意。而曾經同樣是政界要人,也許因為"無官一身輕"的緣故,英國前外交大臣傑剋·斯特勞(Jack Straw)的話就顯得無所顧忌了,"中國在非洲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是我們150年前在非洲做過的事情"。(見《中國的行動催生世界新秩序》,載2006年8月23日《英國每日電訊》。)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上述這些針對中國的指責絶大多數正是來自西方那些老牌的殖民帝國,很少得到非洲本土人士的應和。擔心中國公司會加劇非洲本地工業萎縮的消極情緒大多也來自與中國公司直接競爭的其他外國跨國公司,而不是來自非洲本地競爭對手,原因是中國公司提供的産品與服務比西方公司要便宜得多。有輿論指出,西方國傢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一直享有旁人無法染指的權利。但在過去10年內,中國已從根本上改變了非洲的力量對比。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同非洲的貿易增加了5倍,達到500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這一數字將再次翻番。2006年中國已超過法國,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有人預計中國將在未來5年內超過美國,坐上非洲第一大經濟夥伴的位子。事實上,這纔是西方指責中國的根源所在。
  與西方的過激反應呈現鮮明對比,非洲自身對中國卻抱以熱烈的歡迎。身為發展中國傢的中國被認為富於同情心,能以比大多數承包商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價格修建道路、橋梁和大壩。發展迅速的對華貿易為非洲人提供了買得起的商品。對非洲來說,中國對自然資源的渴求是件好事。中國不僅給非洲帶來投資,還帶來了公路和學校,而發達國傢的投資者卻害怕到非洲投資。而且,由於中國與非洲國傢一樣曾飽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之苦,雙方更能産生情感上的共鳴。德國《經濟周刊》2006年8月7日的一篇題為《新時代》的文章列舉了中國給非洲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幫助非洲經濟在2005年增長了5%以上,並將通貨膨脹率壓縮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更具重大意義的是,在非洲歷史上,以經濟投資形式流入的資金首次超過了以發展援助形式流入的資金,許多人將此視為非洲歷史的轉折點--
  "非洲拐了個彎",尼日利亞外長恩戈齊·奧孔喬-伊瓦拉兩周前在阿布賈開會時說:"這是新時代的開始。"中國人進軍非洲被美國和歐洲詆毀為"新式殖民主義",這是狹隘的論調。當然,中國人在安哥拉內陸修築的公路和鐵路與從前歐洲殖民者修築的道路一樣通嚮這個國傢的礦藏,但它們也從農民、商販和手藝人的身邊經過,使他們終於可以去鄰近省份城市的市場出售産品,提供服務。監督非洲國傢是否利用這一融入全球化的歷史機遇並非中國的任務。非洲有史以來首次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而為其創造這一絶佳契機的正是中國人。
  肯尼亞第一大報《民族日報》2006年4月發表文章稱,西方國傢看到的是非洲的貧窮與無助,而中國則看到了非洲的各種機會。通過與中國相對照,西方人或許應該開始更加誠實地對待自己和非洲人,他們對非洲的那些沒有用處的不切實際的憐憫該停止了。(轉引自2006年4月20日《參考消息》第11版。)
  與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非洲政策相比,中非關係的最大區別可以用"平等"和"不干涉"兩個詞來概括。首先,中國從不想成為高高在上的說教者,對非洲擺出一副施恩於人的樣子。因此中國不會被看作是一個專橫的貿易夥伴,而且中國也沒有西方國傢的帝國主義歷史包袱。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尋求的僅僅是發展雙邊經貿關係,從不嚮非洲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不會像美國或前蘇聯那樣,將經濟援助和貿易投資與意識形態挂鈎。南非維茨大學的一位學者對BBC記者說:"如果我們與美國或西歐政府打交道,它們會提出33條要求民主重建或有關人權問題的條款。中國到了非洲後則說'我們接受你們現在的樣子'。這是讓人振奮的變化。"(見《中國的行動催生世界新秩序》,載2006年8月23日《英國每日電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