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三寶太監西洋記   》 第八十四回引蟾仙師露本相 阿丹小國抗天兵      羅懋登 Luo Maodeng

  詩曰:作麯是佳人,製名由巧匠。
  鵾弦時莫並,鳳管還相嚮。
  隨歌唱更發,逐舞聲彌亮。
  婉轉度雲籠,逶迤出蕙帳。
  長隨畫堂裏,承恩無所讓。
  卻說國師老爺接着笛兒在手裏,點兩點頭,說道:“我認得了。”元帥道:“認得是哪裏來的?”國師道:“且從容告訴你。待等仙師出來,貧僧親眼見他見兒,一總纔實。”道猶未了,藍旗官報道:“引蟾仙師騎了一匹青牛,挎了兩口雙刀,聲聲叫道,是哪個又偷了我的鐵笛,是哪個又串拐了我的地裏鬼。在那裏恨上恨下,咬牙切齒,好不厲害也!”國師道:“待貧僧出去看他看兒。”國師站在船頭上看了一會,說道:“這畜生在這裏這等維持,全然迷失了真性!”衆人衹說國師老爺駡那仙師坐下的青牛,哪曉得說的就是那個仙師。國師說道:“你們都站着,我去就來。”
  國師輕移幾步,衹見白雲慘慘的圍住了國師,一會兒就不看見在哪裏去了。去到了敵樓之下,把個圓帽旋一旋,除將下來,頭頂上就透出一道金光。金光裏面就現出了佛爺爺的丈六紫金身,左有阿難,右有釋伽,前有青獅白象,後有韋馱天尊。佛爺喝聲道:“畜生!你在這裏做甚麽?”引蟾仙師聽見說“畜生”兩個字,心下就虛,擡起頭來,猛空的是個佛爺爺在上,心裏吃好一大驚,想說道:“怪得這些寶船來下西洋,撫夷取寶,原來是我佛爺爺在上面。”未及開口答應,佛爺爺又叫聲:“利名星何在?”衹見一聲響,掉下一個牧童來,一手一條鞭,喝聲:“哪裏走!”恰好的青牛背上,馱的也是一條牛,衹是顔色是個純白的。一個牧童騎着一隻白牛,騰空而起,止剩得一條青牛在這裏,沒發落處。
  國師收了金光,雲收霧捲,又在船頭上。二位元帥說道:“敢問國師老爺,這是一段甚麽緣故?”國師道:“這個話盡長哩!”天師道:“難得國師這等妙用,也要請教一番。”國師道:“當原先佛母懷了佛爺爺在身上,未及生育之時,歸寧母傢。過婆羅山上,行了幾裏,衹見一個牧童騎着一隻白牛,吹着一管鐵笛。佛母聽見他吹得腔調不凡,心上有些駭異。漸漸的牧童兒騎着白牛,抹身而過,佛母接過他的鐵笛來一看,原來是個沒孔的笛兒。佛母說道:『娃娃,你這個笛兒又是鐵的,又是沒孔的,怎麽吹得這等響哩?』牧童道:『我母母,你有所不知,短笛橫牛背,各人傳授不同。』佛母道:“假如我們也吹得響麽?』牧童笑一笑兒,說道:『我母母,你吹得響時,你就是個治世老母,我就把這管鐵笛和這衹白牛,都送了你罷。』佛母拿起來吹上一聲,聲音響亮;吹上幾聲,幾聲按律。牧童跳下牛來,磕兩個頭,連鐵笛連白牛,都送與佛母,牧童騰空而去。佛母得了白牛不至緊,生下佛爺爺來沒有乳,就把這個白牛乳養大了佛爺爺。故此傳到至今,世上吃齋的吃乳餅,就是這個緣故。”元帥道:“似此之時,這條白牛的功德不小。”國師道:“白牛豈是等閑!按天上的紇搭星。那牧童兒又是個等閑的!按天上的利名星。衹有利名星牽得紇搭星動。後來白牛歸了佛道,這如今睡在佛爺爺蓮臺之下。牧童脫了凡骨,快活天堂之上。衹有牧童兒牽得這個白牛動。”元帥道:“適來牧童兒騎着白牛上天去,可就是這兩個麽?”國師道:“引蟾仙師就是蓮臺之下的白牛,思凡住世,托為仙師。那管鐵笛,就是佛母吹得響的鐵笛。故此貧僧一見鐵笛,就曉得他的來歷;一見仙師,就認得他是衹白牛。”元帥道:“牧童兒是哪裏來的?”國師道:“是貧僧叫他下來,收服這個白牛上去。”元帥道:“鐵笛何不還他去呢?”國師道:“牧童兒手裏拿的鞭,就是那管鐵笛。”元帥道:“他怎麽得去?”國師道:“是貧僧與他去的。”天師道:“佛爺妙用,功德無量。”老爺道:“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不去拜請國師,空費了這許多手腳。”
  王爺道:“我學生初到山下,意思要捉住百裏雁。我寫在石板上,說道:『雁飛不到處,人被利名牽。』怎麽今日牧童果是個利名牽,仙師又是牧童收去?偶爾中耳如此。”當有地裏鬼聽見王爺講話,跪上前來,說道:“前日仙師看見王爺題這兩句詩,心中悶悶不快,原來也是這等一個緣故。”天師道:“即此一事,可見得天下的事,都非是偶然。”
  老爺道:“還有那條青牛,不知是個甚麽出處?”國師道:“叫來我問它。”實時叫過青牛來。國師道:“你是個牛麽?”青牛道:“小的是戴嵩畫的青牛,修行這幾百年,才略有些意思,就被那位仙師老爺騎將來,左要變化,右要飛騰,吃許多虧苦。哪裏曉得他是條白牛!”天師道:“你可脫化麽?”青牛道:“還是個牛,不曾脫化。”國師道:“你牛有一牛輪回,到了雙泯,自然脫化。”青牛道:“千載難逢,望乞佛爺爺指教!”國師道:初然是個未牧,未經童兒牧養之時,渾身上是玄色:生獰頭角怒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𠔌口,誰知步步犯嘉苗。
  第二就是初調,初穿鼻之時,鼻上纔有些白色: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治,猶得山童盡力牽。
  第三是受,為童兒所製,頭是白的: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第四是回首曉得,轉頭之時,連頸脖子都是白色: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求肯全相許,猶把芒繩日係留。
  第五是馴伏,性漸順習之時,和童兒相親相伴,半身俱變白色:緑楊蔭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第六是無礙,到了無拘無束的田地,渾身都白得來,衹是後臀上一條黑色: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鬆下,一麯升平樂有餘。
  第七到任運,任意運動,無不適宜,渾身都變得是白,衹有一個尾子還是本色: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緑茸茸。
  饑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第八到相忘,牛與童兒,兩下相忘,是不識不知的境界,渾身都是白色,脫化了舊時皮袋子。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第九是獨照,不知生之所在,止剩得一個童兒:牛兒無處牧童閑,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第十是雙泯,牛不見人,人不見牛,彼此渾化,了無渣滓:人牛不見了無蹤,明月光寒萬裏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說了十牛,國師又問道:“你可曉得麽?”青牛道:“曉得了。”“曉得”兩個字,還不曾說得了,衹見青牛身子,猛空間是白。國師道:“你是曉得已自到了相忘的田地。”道猶未了,一聲響,一隻白牛就變做一個白衣童子,朝着老爺禮拜皈依。國師道:“再進一步就是了。”一陣清風,就不見了那個童兒。衹見天上一輪月,月白風清,悠悠蕩蕩。天師道:“佛力無力,廣度衆生。這個青牛何幸!得遇老爺超凡入聖。”國師道:“阿彌陀佛!因風吹火,用力不多。那牧童即是人,牛即是心。雙泯即人心俱渾化,而證於本然之道。阿彌陀佛!心孰不有?有則當修。道孰不具?具則當證。牛且可馴,心豈不可修。心既可修,道豈不可證。不修心,不證道,即牛之不若。阿彌陀佛!”
  道猶未了,藍旗官報道:“諸將統領軍馬,攻破了四門,拿住國王及大小番官番吏,都在帳前,請元帥鈞旨定奪。”元帥道:“無道之君,上逆天命,下虐生民。叫刀斧手過來,一概都砍了他的頭,把這滿城番子都血洗了。”三寶老爺怒發雷霆,雙眉直竪。王爺也不好勸得。衹有國師慈悲為本,說道:“元帥在上,看貧僧薄面,饒了他們罷!”國師比別人不同,凡事多得他的佛力,元帥不好執拗,衹得吩咐且住。
  國師又叫過那一幹人來,吩咐道:“怪不得你們負固不服,本等你們是個白眼無珠,不識好歹。也罷,自今以後,也不許在這裏立國,也不許你們在這裏為王,也不許你們衆人在這裏做甚麽番官番吏。”番王道:“我們若不自為一國,我們這個銀眼,卻入不得那些番子的邦。”國師道:“不立國,自然都是烏眼珠兒,自然入得邦。”佛爺的言語,就是金口玉言。後來銀眼國果真的白眼睛卻都變做了烏珠兒,故此銀眼國不見經傳。
  元帥發放那番王番官番吏回去。元帥又查他國中,原有兩個左右頭目,是個知天命的,叫他來受賞。卻都遠去了,無蹤跡可查。一面收營拔寨,一面傳令開船。敘功頒賞,各各有差。船行無事,行了二十多日,藍旗官來報道:“前面又是一個國。”元帥道:“先收船,收船之後,卻差遊擊將軍傳上虎頭牌去。”元帥有令,各自收船。剛收得船住,衹見一個番官頭上纏着一幅布,身上穿着一件細布長衫,腳下着的是雙靴,走上船來,自稱為總兵官,要見元帥。藍旗官稟明,放他進來參見元帥,行跪拜之禮,元帥道:“你這國叫做甚麽國?”番官道:“小國叫做阿丹國。”元帥道:“你國王叫做甚麽名字?”番官道:“叫做昌吉刺。”元帥道:“大小官員有多少哩?”番官道:“文武兩班,共有五百多員。”元帥道:“軍馬有多少?”番官道:“馬步兵有八千之多。”元帥道:“可有城池麽?”番官道:“枕山襟海,城小而堅。”元帥道:“你國王還是好文?還是好武?”番官道:“樹德懷仁,務農講武。”元帥道:“你此來奉國王之命嗎?”番官道:“人臣無外境之交,豈有不奉王命者!”元帥道:“國王此來,是個甚麽意思?”番官道:“也不過是個送往迎來之常道,苦無他意。”元帥道:“你叫甚麽名字?”番官道:“我叫做來摩阿。”元帥道:“你回去拜上你的國王,我們是大明國朱皇帝駕下欽差,來這裏撫夷取寶。如有我中朝元寶,取將回去;如無,衹用一紙降表,此外別無事端。我有一面虎頭牌,是個頭行來歷,你帶去你國王看着,就見明白。倘蒙禮讓相先,明日再會。即拒以兵戈,亦不出三日之外。”來摩阿唯唯而去。
  老爺道:“番官此來何意?”王爺道:“來意不善。”老爺道:“怎見得?”王爺道:“既有好意,國王親自會來。國王不來,便以禮來。豈有單差一個官!況兼應對之間,盡覺得便利,其來意可知矣。”老爺道:“衹有八千兵,怕他做甚麽。”王爺道:“再差夜不收去打探一番何如?”老爺道:“蕞爾之國,針穿紙過的,要這等細作做甚麽。”王爺道:“先差幾員遊擊,假扮番子摸進城去,裏應外合何如?”老爺道:“割雞焉用牛刀,哪要這等的秘謀奇計。”王爺道:“老公公意下何如?”老爺道:“今日安排筵宴,閤家歡樂一番,到明日再處。”王爺道:“這也通得。”到了日西,旗牌官報道:“阿丹國四門緊閉,滿城上一片旌旗,不知是何主意?”老爺道:“各人固守城門,你怎禁得他麽?衹是明日之時不能投降,再作道理。”藍旗官散班已畢。
  二位元帥實時赴宴,請到天師、國師,各隨葷素,各有鋪設。四個公公各宴各船,各將官各宴各營。酒行數巡,老爺道:“軍中無以為樂,叫帳下勇士們來舞劍為壽。”實時勇士們齊到,分班逐隊,舞一會劍,奉一回酒。舞劍已畢,老爺吩咐軍中有善歌者,名營公舉舉歌為壽。實時善歌放舉到,也是這等分班、逐隊舉一回歌、奉一回酒。老爺道:“軍中有能楚歌麽?”王爺道:“怎叫做楚歌?”老爺道:“昔日漢王圍着項羽在垓下,項羽夜聞楚歌,拔劍起舞,這不是個楚歌?”道猶未了,班中走出一個軍士來,磕了頭,稟說道:“小的是和陽衛的軍傢,住在烏江渡口橋裏左側,自小兒傳得有個楚歌,不知可中老爺聽麽?”老爺道:“衹要喉嗓兒好就是,歌之文字與你無幹。”那軍士遂高歌一絶,歌曰:泰山兮土一丘,滄海兮一葉舟。鱸魚正美好歸也,空戴儒冠學楚囚。
  歌罷,老爺道:“這正是楚歌思歸之意,盈然在耳,列位請酒。”酒尚未幹,三寶老爺一時肚腹疼痛,如霍亂吐瀉之狀,告辭衆位,說道:“王老先生作主相陪,二位老師寬坐一會。咱學生陡然間有些賤恙,稟過列位就寢少許,實時奉陪。”國師道:“貧僧告退罷。”天師道:“貧道告退罷。”老爺道:“二位老師若不見愛,咱學生就不敢進去。”天師道:“此時已二鼓矣,夜盡更深,不勞賜坐罷。”老爺道:“咱學生今夜有個通宵之興,王老先生在這裏作主,舞的自舞,舞的奉酒;歌的自歌,歌的奉酒。舞罷繼之以歌,歌罷繼之以舞。循還相生,周而復始。我明日重重有賞。我暫時告退,少得安息,即就出來。若出來之時,有一名不在者,軍法從事。”兩邊歌舞的毛發竦然。又說道:“二位老師若不久坐,是重咱學生之罪。王老先生若不久坐,就是掃咱學生之興。”好三寶老爺,把個言話都收煞得定定兒的,卻纔起身。
  起身後來,酒未一巡,老爺差人出來,稟說道:“公公多拜上列位老爺,寬坐一會,寬飲一杯,疼痛少止些,即來奉陪。”頃刻間,酒未一巡,老爺又傳令出來,說道:“歌的要歌,舞的要舞,敢有違誤,實時梟首。”頃刻之間,酒未一巡,老爺差人出來,稟王爺道:“公公多多拜上王爺,相陪二位老爺,寬坐一會,飲一杯。疼痛少可些,即來奉陪。”頃刻之間,酒未一巡,老爺又差人出來,稟說道:“公公在裏面肚腹疼痛,霍亂吐瀉,聽見列位老爺肯久坐,聽見列位老爺肯飲酒,即時間就病減一半;若說道不肯久坐,不肯飲酒,實時就添出十分病來。”王爺回覆道:“你去拜上公公,有我在這裏作主,相陪二位老爺。公公放心調理,我們直飲到天亮就是。”王爺又差人去問候三寶老爺,回來說道:“老爺貴恙覺得好些,即刻就要出來。”
  老爺雖不在外面,一會兒差人留坐勸酒,一會兒傳令責備歌者、舞者。國師、天師也不好告辭,王爺也衹得勉強作主。歌者、舞者嚇得衹是抖戰,生怕有些不到處,自取罪戾,豈敢有個懈怠之時,衹是這等留坐勸酒,衹是這等再歌再舞,不覺就是五更,不覺就已天亮。天師道:“元帥老爺說是有個通宵之興,果真是天亮了。”王爺道:“老爺昨夜不該要個甚麽楚歌。一個楚歌不至緊,肚子裏楚歌了一夜。”道猶未了,藍旗官稟說道:“元帥有命,請列位老爺進城赴宴,賠夜來疏慢之罪。”王爺還不敢信,問道:“元帥這如今還在哪裏?”藍旗官道:“元帥老爺昨夜三更時分,已自進了阿丹城。這如今大排筵宴,在阿丹國國王朝堂之上,相請三位老爺。”王爺道:“元帥神機妙算,人所不及。”
  實時都進到阿丹國國王堂上相見。老爺道:“夜來失陪,專此謝罪。”天師、國師都說道:“元帥有鬼神不測之機,唾手功成,可賀!”王爺道:“我學生還不得知,衹說老元帥不該唱甚麽楚歌,致使肚子裏楚歌一夜。”老爺道:“咱原是個意思,阿丹國有精兵八千,咱要唱個楚歌,用個楚歌吹散八千兵之兆。”王爺道:“今果然也,可謂奇哉!”老爺道:“仗賴餘庇,僅免罪戾耳。”馬公公這一幹人不知道個詳細,趕着來問。老爺道:“是個掩襲之計。”馬公公道:“願聞其詳。”老爺道:“因國王先差下一個番官通問於我,我就藉着這個因頭,也差下一個將官通問於彼。這是個往還之禮,他又何疑?我卻就中使上一個計較,差參將周元泰假扮做辦事官、外面頂冠束帶,裏面披細甲,藏利刀,進朝裏通問番王。又差都司吳成扮做個跟隨小軍,站在朝門上伺候;四門裏藏下四個遊擊,教場裏藏下兩個水軍都督、兩個遊擊將軍,約炮響為號。周參將相見番王,敘話已畢,臨行之時,一手抓過番王來。兩邊文武番官上前相救。周參將一手取出刀來,喝聲道:『唗,番王之命懸於我手,你們順我則吉,逆我則兇!』這一聲喝,就是個號頭。朝門上吳都司就是一聲炮響。四門上四個遊擊,早已殺了四處把門官,大開城門。我們軍馬一擁而進。教場裏兩個都督,兩個遊擊,一齊砍門而入,把四個番總兵官,一個衹一條索。及至咱學生進城之時,已經百事停妥,衹待咱學生發落。咱學生未敢擅便,請王老先生同來。”馬公公道:“夜半蔡州城,不能如此之周悉。”王爺道:“連我學生也瞞了!我說裏應外合,老元帥還哄我割雞焉用牛刀。”老爺道:“恕罪了!兵機貴密,不得不然。”王爺道:“怎麽敢說個『罪』字?纔見得老元帥之高。”
  老爺吩咐請番王來相見。相見之時,王爺待以賓禮,番王甚喜。王爺又吩咐他幾句,說道:“王國僻處西洋,不知夷夏之分。自古到今,有中國纔有夷狄。夷狄事中國如子事父,天分然也。我們領了欽差,來此撫夷取寶,別無事端。你昨日差下一個甚麽總兵官,你既不能以禮自處,那總兵官語言恣肆,又不能以禮處人,故此我們元帥教道你這一番。還是我們元帥體恤你們,幸免塗炭之苦。你可知道麽?”番王道:“卑末知道,已經稟知元帥來,望乞寬容兩三日,修下書表,備辦禮物。再有二三,願以頸血洗元帥之刀,萬死無怨。”二位元帥俱各依允,厚待番王,放了四員番將,大宴一場,各自收兵歸營。坐猶未穩,衹見軍政司跪下,稟說道:“離京日久,賞賜浩繁,目今庫藏裏面缺少了錢糧。”老爺道:“可支消得清白麽?”軍政司道:“監守自盜,律有明條,豈可支消敢不清白之理?”老爺道:“還餘下多少?”軍政司道:“昨日稽查,止剩下得一千二百多兩。”老爺道:“有上千還可作用。”王爺道:“我們多少船衹?多少軍馬?自古道:『軍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千兩銀子,夠哪個食用?厚賞之下,必有勇夫。沒有賞賜,叫哪個肯用力?這一千兩銀子,夠哪裏賞賜?”老爺道:“糧草還有哩!”王爺道:“前程還遠,萬一缺少,從何而來。”老爺初然還不覺得,聽見王爺說了這些利害,心上就吃了些慌,說道:“王老先生言之有理。衹一件,在此窮途中,無所措辦,萬一有缺,怎麽前行?怎麽捱延歲月?不如轉南京罷。”王爺道:“我們離南京已經五載,即今轉去,也得周年。這一千兩銀子,可足周年之用麽?”侯公公道:“怪不得錢糧缺少,遭凡有些禮物,衹做清官,毫釐不受。這如今卻也腿肚子裏轉筋了。”
  老爺道:“既往不咎。衹是為今之計,要個長處。”王爺道:“老公公不必焦心,學生有個挪移之法。”老爺道:“怎麽挪移得?”王爺道:“天地生財,止有此數,不在官,則在民。普天下的銀子,也衹在官、民兩處。何況我船上的銀子,這庫藏裏面的錢糧,不過是賞賜所用,卻不還在船上麽?”老爺道:“好去取回他的來?”王爺道:“怎麽取回他的?衹是老公公這裏傳下一面轉牌,曉諭各船大小將校知悉,憑他肯多少的獻出多少來,俟歸朝之日,奏聞朝廷,見一還二,有十兩,還二十兩;有一百兩,還二百兩;有一千兩,還二千兩。這卻不是個挪移之法?”老爺道:“妙哉!妙哉!”實時寫下轉牌,傳示各船大小將士知悉。
  傳到後營船上,唐狀元接着牌,對着黃鳳仙說道:“我們收拾起來,不知有多少銀子?”黃鳳仙道:“三五百兩像是有了。”唐狀元道:“倒不如王明那狗頭,前番兩三日之間,得了三千多兩。”黃鳳仙道:“沒事講起銀子來,豈為國忘傢之道?”唐狀元道:“不是我講銀子。衹因元帥一麯轉牌,傳示各船大小將校,藉辦錢糧。這如今凡有多少銀子,盡多少獻出去,等到回朝之日,奏聞朝廷,一兩還二兩。”黃風仙道:“有這話來?”唐狀元道:“現有轉牌在這裏。”黃鳳仙接過牌來,果真是牌上說道:徵西大元帥鄭為公務事:照得寶船,離京日久,賞賜浩繁,以致錢鈔匱乏。為此傳諭各船大小將校,凡一切前賞賜銀兩,除花費外,現在若幹,據實轉呈帥府登簿,充辦軍用,凱旋之日,奏聞朝廷,見一還二。不願銀兩者,許計銀兩多寡,給官大小。轉移之術,公私兩利。各官務宜悉體,從實具呈,毋得隱瞞遺漏,亦不許因而別生事端,取罪不便。須至牌者。
  看牌已畢,黃鳳仙道:“衹要銀兩有何難哉?待我親自去見元帥,願送銀兩公用,不願取還。”唐狀元不知他的意思,說道:“夫人差矣!我和你有不過三五百兩,氈上毫何補於用?”黃鳳仙也不說破,衹說道:“一個三五百,十個三五千,百個三五萬,積少成多,豈不為美!”唐狀元衹說是真,同了黃鳳仙到中軍帳外。衹見帳外竪着一面牌,牌上寫着:“藉辦銀兩者,抱此牌進”。黃鳳仙實時抱牌而進。元帥道:“黃將軍藉辦銀兩麽?”黃鳳仙道:“是小將因見元帥轉牌,知得軍中缺乏銀兩,故此特到帳前來輸納。”元帥知道輸納銀兩,不勝之喜,實時叫政司取過文簿來,把黃鳳仙的銀兩數目登簿。老爺道:“藉辦官銀,是黃將軍破簿,也算一個頭功。”取過簿來,王爺道:“你是多少銀兩?拿過來對過,好登錄文簿。”
  畢竟不知黃鳳仙果是多少銀兩,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盂蘭盆佛爺揭諦 補陀山菩薩會神第二回補陀山竜王獻寶 涌金門古佛投胎
第三回現化金員外之傢 投托古淨慈之寺第四回先削發欲除煩惱 後留須以表丈夫
第五回摩訶薩先自歸宗 迦摩阿後來復命第六回碧峰會衆生證果 武夷山佛祖降魔
第七回九環錫杖施威能 四路妖精皆掃盡第八回大明國太平天子 薄海外遐邇率賓
第九回張天師金階面主 茅真君玉璽進朝第十回張天師興道滅僧 金碧峰南來救難
第十一回白城隍執掌溧水 張天師怒發碧峰第十二回張天師單展傢門 金碧峰兩班賭勝
第十三回張天師壇依金殿 金碧峰水淹天門第十四回張天師倒埋碧峰 金碧峰先朝萬歲
第十五回碧峰圖西洋各國 朝廷選挂印將軍第十六回兵部官選將練師 教場中招軍買馬
第十七回寶船廠魯班助力 鐵錨廠真人施能第十八回金鑾殿大宴百官 三汊河親排鑾駕
第十九回白鱔精鬧紅江口 白竜精吵白竜江第二十回李海遭風遇猴精 三寶設壇祭海瀆
第二十一回軟水洋換將硬水 吸鐵嶺藉下天兵第二十二回天妃宮夜助天燈 張西塘先排陣勢
第二十三回小王良單戰番將 薑老星九口飛刀第二十四回唐狀元射殺老星 姜金定囤淹四將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