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讀《金瓶梅》品明朝社會   》 人配衣服馬配鞍(2)      梅朝榮 Mei Chaorong

  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不絲帛不衣,不金綫不巾,不云頭不履”的現象。在南直鬆江,“奴隸爭尚華麗”,“女裝皆踵娼妓”,“大傢奴皆用三穰官履,與士宦漫無分別”。
  萬歷時曾任吏部尚書的張瀚(1513~1595年)這樣總結說:“人皆志於尊崇富侈,不復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人情以放蕩為快,世風以侈靡相高,雖逾製犯禁,不知忌也。”準確明了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在服飾方面的心態,成為今人研究明朝中後期服飾文化特徵的不刊之言。
  如內閣首輔張居正政治上銳意改革,生活上卻極盡奢靡,“性喜華楚,衣必鮮美耀目,膏澤脂香,早暮遞進……一時化其習,多以侈飾相尚”;工部郎徐漁浦,“每客至,必先偵其服何抒何色,然後披衣出對,兩人宛然合璧,無少差錯”。在這種價值導嚮之下,一般市民也競相以奢侈,“服捨違式,婚宴無節,白屋之傢,侈僭無忌”,終於蔚為一代時尚,嚮明初確定的禮法道德秩序展開了猛烈的衝擊。
  朱元璋曾嚴厲禁止官民百姓服飾僭用竜鳳紋,違者,“官民各杖一百,徒三年;工匠杖一百,連當房傢小起發赴京,籍充局匠”。
  明代官服中最具特色的是烏紗帽,烏紗帽翅因戴者官職、身份不同而各異。其形製前低後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內另用網巾以束發。
  朱元璋曾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文武百官視事辦公的常服——團衫,其前胸後背均綴用金銀彩綫綉成的飾服,稱為“補子”,其服遂名“補服”,以標識品級之高下。其中公、侯、伯、駙馬綉麒麟、白澤(傳說中能言、通達萬物之情的神獸),文官一品綉仙鶴翩翩翺翔,二品綉錦雞安然漫步,三品綉孔雀衝天着地,九品則綉鵪鶉覓食草叢,未入流的雜職官綉練鵲。至於教坊司樂工,其地位卑鄙,衹能戴青色卍字巾,係紅緑褡■,常服則緑頭巾,“以別於士庶”。教坊官由於“近墨者黑”,亦被視為“有溷清流”。
  然而這個嚴密的等級體係卻在明朝後期被衝開了一個大缺口,“嚮聞教坊官綉補俱圓,其實正方,與朝臣無異,且亦衣練鵲如士夫”,甚至樂工的裝束也是“進賢冠束帶,竟與百官無異,且得與朝會之列”。教坊司妓女由於經常出入交際場中,完全突破了衹許穿劣質衣服的禁令,“娼優服飾侈於貴族”,並領導着時裝潮流,新式新製,世間爭相仿效:“弘治、正德初,良傢恥類娼妓,自劉長史更仰心髻效之,漸漸因襲,士大夫不能止。近時冶容,猶勝於妓,不能辨焉。”“南麯衣裳妝束,四方取以為式”,特別是秦淮名妓的服飾,號稱“時世妝”,更為世人所模仿。本來衹能“戴明角冠,皂褙子”的賤民,如今卻成了時裝潮流的領袖,這當是明初肉食者們始料未及的。
  朱元璋曾嚴格規定庶民百姓衹能“服淺色”,不得穿閃光錦綺,首飾不得用金玉珠翠。但在明朝後期,大紅禮服“以為常服,甚而用錦緞,又甚而裝珠翠矣……寢淫至於明末,擔石之傢非綉衣大紅不服,婢女出使非大紅裏衣不華”。
  古代婦女由於社交活動相對較少,拋頭露頭的機會一般不多,封建政府的清規戒律對她們的約束往往不易奏效,這就使得婦女服飾的爭奇鬥妍具有一種天然的優勢,而且往往不顧經濟實力,競尚虛榮。時稱“俗尚日奢,婦女尤甚,傢纔擔石,已貿綺羅,積未錙銖,先營珠翠”,“男子僭於外,法可以禁止,婦女僭於內,禁有所不及,故移風易俗,於此尤難。原其始,大約起於縉紳之傢,而婢妾效之,寢假而及於親戚,以逮鄰里”。
  明代以前,中國傳統的衣服用料是絲綢和葛麻,分別為上流社會和下層平民所使用。宋元以來特別是明初以來推廣的植棉業,在明朝中後期趨於興盛,“遍布於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由於棉布具有産量高、紡織易、成本低、保暖性能好、結實耐穿等優點,而且印染縫製也簡便易行,所以迅速成為最主要的服裝原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殺人不見血的刀(1)殺人不見血的刀(2)殺人不見血的刀(3)太監敢頂半邊天(1)
太監敢頂半邊天(2)太監敢頂半邊天(3)玩主坯子皇帝命(1)玩主坯子皇帝命(2)
玩主坯子皇帝命(3)父母還是親生好(1)父母還是親生好(2)父母還是親生好(3)
特務行業很吃香(1)特務行業很吃香(2)特務行業很吃香(3)平民組織鬧黨派(1)
平民組織鬧黨派(2)平民組織鬧黨派(3)親兄弟得明算賬(1)親兄弟得明算賬(2)
親兄弟得明算賬(3)別人挖坑自己跳(1)別人挖坑自己跳(2)別人挖坑自己跳(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