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十一、杜牧(5)
闵泽平 Min Zeping
扬州的这段生活,让小杜食髓知味。离开扬州时,他还写了两首深情款款的诗留给所眷念的烟花女子,《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簾总不如。
多情恰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后来他写了《遣怀》诗回顾这段美好时光:“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一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的姿态,似乎一别扬州,他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其实,反思的背后更是炫耀与向往。年纪大了,官位高了,他自然得收敛一些,不过,逮住机会,他仍然会故态复萌。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可见他对扬州生活的眷念: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回到京城任监察御史的杜牧,因为好朋友李中敏受到郑注的压制而灰心,借口身体有恙,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这次消极怠工,使他逃过一劫。该年十一月,文宗皇帝与郑注合谋诛杀宦官失败,引起宦官疯狂反扑,大量无辜官员被乱刀砍死。在洛阳的小杜,见形势更加恶化,生活细节上也更为随意。当时洛阳最高行政长官李尚书在家里举办宴会,按照规定,监察部门的官员应该避嫌不能参加。杜牧听说宴会上家妓盛列,美女如云,连忙轻骑而来,连引三觥,然后对座中的家妓一一扫描,最后才回过头来对李尚书说:“尝闻有能咏紫云篇者,今日方知名不虚得。傥垂一惠(如果能把她送给我),无以加焉。”李尚书家妓中最富盛名的,就是崔紫云,她词华清峭,眉目端丽,深受尚书宠爱。众位家妓听到小杜这个无理要求,都回头掩笑。杜牧见此情形,立刻现场赋诗一首: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召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三重粉面一时回。
咏完诗,杜牧当即告别,准备骑马而去。李尚书见小牧把话说到这种程度,也不好意思拒绝这个大才子,于是就把紫云赠给了他。紫云临行前也献诗一首曰:“从来学得斐然词,不料霜台御史知。愁见便教随命去,恋恩肠断出门时。”表面上对李尚书恋恋不舍,心底里甭提有多高兴。
在洛阳,这种放任不羁的生活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他的弟弟杜顗得了眼疾,据说是白内障,寄居在扬州禅智寺。杜牧请长假前去探望与照顾,在禅智寺住了很长时间。看他这首《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时他心中颇有些“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味道。在繁华喧闹的市井扬州,也能滋生这样寂寞,可见实在是落寞之至。唐代对官员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按照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也就是说,官员最多只能请一百天的事假,否则就算自动离职。也许是对京都的生活有些失望吧,也许是想离开那个风暴中心,也许生病的弟弟确实需要他全力照顾,他趁机留在了江南。看来,他对扬州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浓厚。看看张祜的《纵游淮南》,就可以明了杜牧为什么要抛弃监察御史的职务: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小杜的确是张祜的知音。当年张祜与徐凝争夺解头的名额,把自己最出色的诗句拿出来比试,徐凝的“万古常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得到了杭州太守白居易的好评,张祜铩羽而归。杜牧得知比试的结果,很为张祜不平,写诗称赞张祜高风亮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还肯定他的诗歌飘逸出尘:“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晚唐的重要诗人郑谷公开宣称:“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
这里的杜紫微就是杜牧。唐代的中书省又称紫微省,杜牧曾做过中书舍人,当然这已经是晚年的事情了。禅智山的风光虽好,是个“好墓田”,但杜牧此时还年轻,三十五岁的他还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就近出仕,带着生病的弟弟到宣州任团练判官。八年前,他曾随沈传师在宣州任职,如今故地重游,风景依然如画,无奈年华已逝,老朋友也散落他乡,心中感慨颇多,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所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
|
|
一、王维(1) | 一、王维(2) | 一、王维(3) | 一、王维(4) | 一、王维(5) | 一、王维(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