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花会琐谈
古老的北京城,庙宇梵宫星罗棋布,佛事活动四季频繁,几乎每隔半月便有一次庙会,因此,与庙会息息相关的民间花会,也日趋发展起来。其组织之严密,技艺之高超,影响之深远,均值得一谈。
民间花会源远流长,早自汉代即有之,彼时称作"百戏",宋、元时称"社火",其活动内容多为高跷、旱船、秧歌、舞狮等等。南宋范成大对它的评论是:"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以来,由于满族统治阶级及八旗庶民皆迷信神佛,从而使民间诸般花会披上了一层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进入晚清后,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与推崇,京城内外的民间花会组织不断扩大,种类逐年增加,技艺日臻高超,影响日趋深远。迄今有些会种,依然活跃在北京乃至全国诸多城镇乡村。
绚烂多彩的民间花会,旧京谓之"走会"或"过会"。因其从会首家出发,前往寺庙朝顶进香,总要穿街过巷,边走边练,故曰"走"或"过"。凡名刹开放之日即走会之日,如正月初二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祭财神,三月初三东便门里太平官王母娘娘蟠桃圣会,四月十八日妙峰山碧霞元君诞辰,五月初十宣武不习外都城隍庙城隍出巡,六月二十四日崇文门外关王庙把关(云长)老爷磨刀,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什刹海广化寺盂兰会等等。届期各会云集于山门内外,歌之舞之,极一时之盛。
花会中的领袖曰"会首",内部人则称这为"把儿头"或"大督管",非德高望重、有钱有闲者,莫敢就其位。辅佐会首主持会务者谓之"前引",一般由两位谙于会规、巧舌如簧、精明干练的中年人充任。会中之成员,统称为"会友",均系五行八作中的穷苦劳动者与虔诚的佛教徒。
凡愿参加某档花会者,首先熟习并承认其会规,由充当中人(即介绍人)的老会友口传心授。其条目甚多,诸如"心有神佛,勿生邪念"、"笼箱自带,茶饭不扰"、"善事多行,莫与人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带着神秘与迷信色彩的会规,是促使众多会友团结共事的一条纽带。其人际关系就像古代的梁山好汉那样,"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