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輔臣難當顧命反成奪命(5)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豫州刺史崔慧景探知了蕭鸞的計謀。他覺得自己是高武舊將,蕭鸞行廢立之事,恐怕對自己不利,於是打算投奔北魏。
蕭鸞聞訊後,以蕭衍為寧朔將軍,令他鎮守壽陽(今安徽壽縣)。對外聲稱是防禦北魏,實際上是暗中監視崔慧景。
崔慧景見朝廷懷疑自己,心中畏懼,於是身穿白服,親自出城迎接蕭衍。蕭衍見他如此恭順,便把他邀至帳內,好言勸慰一番,又設宴款待。席間,賓主杯觥交錯,兩情歡牽許久,方盡歡而散。崔慧景千恩萬謝,告辭回城。
客人走後,部下房伯玉、徐玄慶對蕭衍說:“崔慧景反跡已經敗露。對此叛逆之臣,應當加以治罪。我等武將,譬如獵鷹,衹要將軍一聲令下,便會衝上前去,將其製服。將軍為何放他回城,養虎遺患?”
蕭衍笑道:“此時的崔慧景猶如我們掌中的嬰兒,製服他太容易了。但是,他今天如此恭順,我實在不忍心將他治罪。再說,人傢是來做客的,在酒席上將其拿下,傳出去我們的名聲也不好聽。我估計,從今以後,崔將軍不會再這樣桀驁不遜了。”
果然,時間過了不久,崔慧景便寫密信給蕭鸞,完全支持他的廢立之事。
衛尉、衡陽公蕭諶,是齊武帝的族弟。齊武帝當太子時,他便是齊武帝的心腹。齊武帝即位後,任命他為步兵校尉、南蘭陵太守,甚為信任。機密大事,常與他商量。臨汝侯蕭坦之,也是齊武帝的族弟,他曾任東宮直閣,以辦事勤勉深受文惠太子信任。蕭昭業即位後,因為二人是祖、父兩代的親信,所以對他們頗為信任,讓他們在宮中宿衛。每當蕭諶請假外出時,蕭昭業便不安心,甚至達到通宵不寐的地步。至於蕭坦之,蕭昭業也不讓他離開自己左右,微服出遊時也帶着他。蕭坦之可以自由出入後宮。蕭昭業喝醉酒時,常常赤裸着身子。每當這種情況,蕭坦之總是盡心服侍,婉言安慰。
蕭諶、蕭坦之服侍蕭傢祖孫三代,倍受信任,對蕭昭業本無二心。但是,蕭昭業輕薄無行,日甚一日,二人百般勸說無效,知道此人難以長久。他們怕將來一旦有變,殃及自己,於是,改變主意,又去投奔蕭鸞,充當他的耳目。對於二蕭的這些變化,蕭昭業竟一無所知。
齊製,諸王出鎮地方,由朝廷派典簽輔佐。典簽多由皇帝親信擔任,名為典領文書,實則監視諸王。因其權力甚大,遂有簽帥之稱。典簽代替諸王批閱公事,甚至照顧諸王的飲食起居。因此,典簽的職位雖低,實權卻很重。刺史嚮中央呈奏公事,必須取得典簽的副署纔有效。有些典簽,一年要回京城好幾次,秘密匯報刺史、郡守和州內僚佐的好壞,以供帝王進退黜陟的參考。這樣,上自刺史,下至僚佐,都不得不巴結典簽。如若不然,便要倒黴。武陵王蕭曄(齊高帝第五子)出為江州刺史,因對典簽趙渥之不甚恭敬,到任百餘天便被趙渥之誣告,齊武帝當即將其免職。南海王蕭子罕(齊武帝第十一子)奉命戍守琅琊,想去東堂遊玩,典簽江秀不同意,他也衹好不去。後來,蕭子罕回京時,哭着對他的母親說:“兒身為親王,想移動五步都不行,這和囚犯有什麽兩樣”西陽王蕭子明(齊武帝第十子)去探望侍讀鮑巽的病,想帶幾本書送給他,典簽吳修之不同意,也衹好不送。從這幾個事例可以看出典簽權力之大。當時,蕭諶、蕭坦之手握兵權,又為皇帝親任,中外忌憚。他們秉承蕭鸞旨意,密令諸王典簽,讓他們約束諸王,不許諸王同外界交往。諸王典簽懾於其權勢,無不從命。這樣,在外地的諸王都被控製起來了。
蕭鸞又將廢立之謀告知尚書令王晏、丹陽尹徐孝嗣,二人都表示贊同。始興內史蕭季敞、南陽太守蕭穎基也表示支持蕭鸞。蕭諶命二人率軍奔赴建康,想藉其勢力舉事。蕭鸞怕日久生變,讓蕭坦之轉告蕭諶趕快舉事。蕭坦之對蕭諶說:“廢立天子,古今大事,豈能遲疑?聽說皇帝的親信曹道剛、朱隆之等人已經偵知到我們的行蹤,正欲起兵。你明天若不舉事,恐怕就來不及了。弟有百歲老母,豈能坐聽禍敗1蕭諶聽他一說,决定馬上舉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1) | 序言(2) | 目錄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 毒美人禍亂邦國(1) | 毒美人禍亂邦國(2) | 毒美人禍亂邦國(3) | 毒美人禍亂邦國(4)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 | 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