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起草人徐晉如答媒體問(5)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19問:
敬畏是敬而遠之,放之高高在上嗎?
答:
不是。打比方來說,同樣是數學老師教課,但有的同學能考一百分,有的不及格。“聞道有先後”嘛,而且孔子還說過“惟上智下愚不移”。我們應該普及經典,但普及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更加敬畏,而不是讓所有人都覺得我也懂《論語》了、可以講《論語》了。《論語》當然應該普及,但普及是要普及正確的知識,孔子不是一個讓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20問:
我認為,你和於丹是兩個不同的價值體係,因此,大傢看法迥異。
答:
是的。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之學者,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知識和美德,而今之學者,學習是為了獲得名利。
21問:
於丹有沒有成績?如果有,主要有哪些?
答:
她的成績就是讓出版社在經濟上翻身了,從而有能力多出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著作。
22問:
之前易中天、劉心武很火爆的時候,為什麽您沒有出來抵製?
答:
易中天講的是故事而不是思想,不是錯誤的知識。說故事衹要口才好就行了,不涉及更多。劉心武是很好的小說傢。而且《三國演義》、《紅樓夢》,都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纔被吹起來的“經典”,我個人不認為它們是經典。
他們哪怕講得再差,也不會動搖中國文化的根本。然而,於丹講的是中國文化的元典。
23問:
可是《論語》的經典價值也是存在爭議的。
答:
認為《論語》不是經典的人真是極度的無知和狂妄。如果《論語》都不是經典,中國就沒有經典,中華文明也就沒有元典了。我們都去跪倒在西方人的足下好了。西方哪個國傢有人認為《聖經》不是經典?
24問:
如果讓您去《百傢講壇》講,您會講什麽?
答:
如果真的找我,我衹能講三方面內容:儒傢政治學、詩詞寫作、京劇文化導論。因為我衹熟悉這三個領域,我永遠不會講授自己都不熟悉,自己都沒鬧明白的東西。這是我和於丹的區別。但我不會專門講《論語》。《論語》衹能講一節課。真正的思想是不能言傳的。我衹能講提要,也就是給你壓縮餅幹。
講到儒學我會說,為什麽子思的一脈成了後世儒學正宗,而不是荀子這一脈,雖然說歷史不容假設,但我會講,要是中國按照荀子架構,也許能更快進入近代化。……這些知識不是給大傢裝飾用的,我希望能給大傢以啓示。
25問:
如果您講的這些,老百姓不愛聽,怎麽辦呢?可以不考慮收視率嗎?
答:
其實很可笑,所謂收視率,就是德國人架了幾根綫,中國人就當真了。為什麽要提“緑色收視率”?如果衹講收視,那麽成人節目收視更廣。而且,認為老百姓不愛聽,也是某些媒體的想象。
26問:
那你認為媒體在進行文化經典傳播時,應該怎樣做呢?
答:
媒體有責任幫助傳播正確的知識。
27問:
要怎樣做才能做到正確傳播呢?
答:
要首先讓媒體人都成為讀書人,敬畏知識與傳統文化。
28問:
您認為,怎樣才能保持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不去碰它?衹能搞搞學術研究?
答:
我很理解某些網友對學者的不信任。因為近幾年來,學術界腐敗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們是一群把學術當做畢生志業的人,我們認為,那些腐敗的偽學者,對中國文化的破壞程度很大。而如何針砭這個時代的弊病,孔子都曾有過解答。本來,這些東西如果是一個懂行的人,是可以很好地傳播的。然而,於丹對這些一無所知。
這一次籲請活動,主要由中山大學發起。因為中山大學中文係特別強調敬畏。敬畏並非衹存在於學術研究當中。中國文化的日常研習,同樣需要敬畏。我們中大有一個嶺南詩詞研習社,這個詩社是教有興趣的學生學寫古典詩詞的。寫詩詞可不像做學問,既不高深,也不神秘,但衹有擁有敬畏之心,才能讀進去古人的作品,才能寫出像樣的詩詞。那些沒有敬畏心的人,是不可能獲得任何真正的文化知識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