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皇傢醫事 》
可憐瑾妃亦薄命
屈維英 Qu Weiying
宮廷雖雲貴,哪有民間樂。
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宮廷內,都蓄有大量的宮女、太監供皇室使役。據史料記載,明朝宮女多達九千餘人,內監至十萬人。清代宮女和內監數量雖大為減少,但總體上也很龐大。身處皇宮的宮女和太監,儘管可食山珍海味,能穿綾羅綢緞,但他們在生理、人格和精神上卻遭受嚴重的摧殘。被閹割的太監內心的創傷和羞恥自不必多說,那些丟失人身自由的宮女比起太監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裏,即使生活在皇帝身邊的皇后嬪妃,又有什麽天倫之樂可言呢?
自古宮廷多怨事。光緒年間,瑾妃與珍妃這對同父異母的姊妹花所經歷的悲劇,就是一例。
光緒十四年(1888年),禮部左侍郎長敘的13歲和15歲的兩個女兒雙雙應選入宮,次年姐妹倆被封為嬪,後又晉升為妃,這便是晚清時的姐妹娘娘——瑾妃和珍妃。一傢能有兩個女兒同時進宮封妃,這在當時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殊不知,姐妹倆非但沒有享上幾天福,反而一同墜入火坑。
妹妹珍妃雖憑藉姿色和才智得寵於光緒,但未能逃脫慈禧太後、隆裕皇后和太監李蓮英的忌恨和迫害。年僅25歲的珍妃,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西太後倉皇西逃時,被推入慈寧宮後貞順門井中致死;姐姐瑾妃也因一直未受皇上幸寵,在孤獨中了卻了悲慘的一生。清宮醫案專傢們從瑾妃的脈案中發現,這姐妹倆既同命相連,又同病相憐,可謂一條藤上的兩個苦瓜。
光緒年間一則珍妃的醫案載道:“二月十七日楊際利請得珍妃脈息左寸關弦數,右寸關滑數。係心肝脾三經有熱,蓄有濕飲,肝熱下註之癥,以致胸膈不暢,有時發熱,口喝思涼。今用清熱調肝飲,外用鬱金、膽草、羚羊角等熏洗法調理。”
宣統年間一則瑾妃的脈案記載:“二月十九日亥刻。趙文魁請得端康寶貴妃(即瑾妃)脈息左關沉弦,右關滑數。肝氣不暢,中州蓄飲。以致兩脅滿悶,時作腹脹。今擬清肝調中化飲之法調理。”
從以上脈案可以看出,珍妃和瑾妃姐妹倆患的都是肝病,因此時常以內服清熱調肝飲治療。珍妃和瑾妃所以同患肝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她們遭遇悲慘,心情受到極端的壓抑,導致肝氣鬱結而患了肝玻
珍妃雖然受到光緒寵愛,但由於她明顯地支持光緒一些變法改良主張,觸怒了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後,被打入“冷宮”兩年,悲憤交加,肝氣鬱結,釀成大玻而瑾妃是一個一直沒有得到光緒帝幸寵的妃子,在這一點上她不如乃妹幸運,所以種下了難以治愈的“心脖。加之受妹妹事件株連,給了這顆孤獨的心又一致命打擊。在光緒帝死後,年僅35歲的瑾妃已是病魔纏身,心灰意冷,不可自拔了。
在瑾妃40歲至51歲去世這段時間,她又患了甲狀腺機能亢進,內分泌失調,雙眼球嚮外突出,日漸消瘦,身體每況愈下,憂傷之感倍增,思親之情更切。據說,她曾在景山建一小亭,經常約定時間,通過望遠鏡與其母親遙遙相望,聊慰母女骨肉之情。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一詩中所描繪的老宮女的悲慘遭遇:
“上陽人,上陽人,紅顔暗老白發新。緑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1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皇傢醫事》目錄 | 作者自序(1) | 作者自序(2) | 作者自序(3) |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 | 帝王也需用猛藥(1) | 帝王也需用猛藥(2) | 醫療護理方法多(1) | 醫療護理方法多(2)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 | 藥材地道要講究 | 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 | 重視未病控病情(1) | 重視未病控病情(2) | 中醫治西人 | 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 | 臨終救命生脈散(1)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