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傢醫事   》 “香妃”可能死於瘡疾      屈維英 Qu Weiying

  在中國民間特別是新疆地區,至今仍廣泛流傳着乾隆寵妃香娘娘的動人故事。但由於歷史記載不詳,又缺乏直接的史料佐證,香妃的身世和經歷卻鮮為人知,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相傳,香妃是出生在新疆喀什噶爾的一個維吾爾族人傢的姑娘,名叫買木熱·愛孜木。其傢族由於在協助清政府軍隊平息地方叛亂中建樹功勳,後來她隨叔父和堂兄進京入宮,成為乾隆帝的寵妃。據說香妃身上散發出一股清新的沙棗花香味,故“香妃”美名由此而得。據傳,後來香妃和堂兄病故,乾隆帝下令將香妃運回新疆喀什安葬。一百多人組成的擡棺隊伍長途跋涉三年半,纔將其遺體運回喀什,並修建了富麗堂皇的“香妃墓”,將香妃厚葬於此。
  以上傳說可靠程度如何,香妃是否確有其人,幾百年來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之謎。近年來,隨着史學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考者對此進行大量的考證,現已基本解開了這個歷史之謎,確認傳說中的香妃即是有據可查的容妃。
  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臺吉和紮賫女。初入宮,號貴人。纍進為妃。”從這段史料記載中不難看出,在乾隆年間清廷中惟一來自“回部”和卓傢族的容妃,完全與傳說中的香妃籍貫和族屬相同,香妃就是容妃無疑。經考古工作考證,容妃死後並沒有運回新疆喀什故鄉安葬,而是葬在河北馬蘭峪清東陵的裕妃園寢內。在地宮中,人們除發現香妃的棺木與棺木上手書的阿拉伯金文“以真主的名義……”此外,還發現了香妃的頭骨和其他骨孩牙齒、指甲、發辮和衣物殘片等實物,為考證香妃確有其人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無獨有偶。從事清宮醫案研究的專傢們,也在整理醫案資料中發現了有關容妃醫病的記載,這就進一步證實了清代乾隆年間確有容妃其人。幾條容妃的醫案載道:
  “容娘娘合生肌珠子散,用珠子三錢。”
  “二十四日花映墀等請得,容妃娘娘合生肌珠子散,用珠子一錢五分。”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容妃合人參珠子散一料,用過五等人參一錢。”
  從以上三條醫案分析,容妃治病用藥全屬生肌斂瘡、去腐生新之品,可能患有癰疽瘡瘍,破潰後久不收口生肌,或因久病臥床緻生褥瘡潰敗之癥,但有待進一步證實。
  自古以來,我國許多朝代的帝王都奉行“和親”的政策,竭力加強同邊疆少數民族的友好交往,以維護中央王朝的統治和國傢的統一。昭君出塞,鋪平了漢蒙兩個民族長期和睦的道路;文成公主進藏,在唐朝與土蕃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香妃東來,縮短了清王朝與新疆的距離。這三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傑出女性,都值得各民族敬佩和謳歌。
  相關鏈接
  香妃墓在當地被稱為阿帕剋霍加馬紮,其實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剋霍加及其傢族的墓地,占地面積30畝,始建於公元1640年前後,是典型的伊斯蘭式古陵墓建築。從外觀來看,香妃墓就像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高40米,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穹隆形的圓頂上,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塔樓。塔樓之巔,又有一鍍金新月,金光閃閃,莊嚴肅穆。陵墓高大寬敞的廳堂裏,築有半人高的平臺,依次是香妃傢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墳丘。香妃的墳丘設在平臺的東北角,墳丘前用維文、漢文寫着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藍色玻璃磚包砌,上面再覆蓋各種圖案的花布,既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又有保護墓丘的作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皇傢醫事》目錄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帝王也需用猛藥(1)
帝王也需用猛藥(2)醫療護理方法多(1)醫療護理方法多(2)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藥材地道要講究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重視未病控病情(1)
重視未病控病情(2)中醫治西人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臨終救命生脈散(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