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追隨遠去的腳步:西望張愛玲 》
第十章一紅傾城(5)
西嶺雪 Xi Lingxue
心理學上說,喜歡囤積東西的人是對現實沒有安全感——這可以解釋張愛玲的喬琪絨生意經。4
我的靈魂像一彎上弦月那樣挂在張愛玲的窗口,久久地凝視着那抹檸黃的燈光。她在燈下寫作,剪影投在窗紗上,如梅花照壁,有說不出的靜美與憂傷。
鬍蘭成不在這裏。他去南京了。日本人出錢,叫他辦一本雜志——《苦竹》。這題目來自她喜歡的那首詩:“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細節密,頃刻之間,隨即天明”——她與他,都在如蒸如煮的夏夜裏盼望天明。
封面是炎櫻設計的,以大紅做底子,以大緑做配合,紅是正紅,緑是正緑。肥而壯大的竹葉子布滿圖面,大白竹竿斜切過畫面,有幾片緑葉披在上面,在整個的濃郁裏是一點新翠。
她在替《苦竹》趕稿子,想到他看稿的樣子,猜測他的神氣與考語,就覺得歡喜。寫到得意的句子,知道他一定也會覺得好——他總是讀得出她的好,而且懂得欣賞,這是她最感激於他的。
因他見到她的好,她的美;她便願意為了他而更加好,更加美。她穿一件桃紅色單旗袍,他說好看,她自己便也得意,誇耀說桃紅色聞得見香氣;她去靜安寺逛廟會時買了雙綉花鞋,鞋頭連鞋幫都綉有雙鳳,他看了喜歡,贊那綫條柔美,又贊她的腳生得好,她於是每每穿着,在他面前走來走去。
她是個戲劇型的人。隨便說一句話,都是咳珠唾玉,像對白般詞句警人,做一個手勢,又是柔豔有韻緻,便連穿的衣裳,也是隨身攜帶着的一部小型話劇。
而他,無疑是最好的看客,讀者,聽衆,知音人。
她的人坐在這裏,可是心已經飛了去南京,依附在他身邊。稿子寫好了,最後定標題,她寫着《桂花蒸——阿小悲秋》,笑了,同時在心裏做了一個决定——親自去南京,當面交給他。
我看着她的笑容,覺得驚心動魄,因為清楚地知道她後來所經歷的慘遇,於是那明媚的笑便也似有着凄豔的意味……
關於張愛玲的暫住南京,臺北《中國時報》有一篇署名古之紅的《往事哪堪回味》,其實是“頗堪回味”的: “認識鬍氏伉儷,緣由蘭成先生令侄鬍紹鐘學長引薦……鬍氏居處,在南京市區石婆婆巷二十號,雖非豪宅巨邸,但其屋宇建構,采用歐洲南部風格,極為雅緻,而其建材選擇、色澤搭配,均為一時之最,一望即知居住在此的主人,其生活品味,必定是列於高雅層級之流。
步入鬍宅大門,即見一片碧緑,芳草如茵,草地周邊排列着五六個小花圃,其中栽着幾叢玫瑰和鳳仙,而兩株體形稍大的臘梅,則散發出淡淡的幽香。草坪中央為網球場,衹要挂上球網,即可打球活絡筋骨。
第一次進入鬍宅,正巧遇見他們打球方歇,因係初見,紹鐘為我們做了簡單的介紹,我也乘機打量他們:那位男士約莫四十來歲,氣宇軒昂,眉目之間,英氣煥發;女士年齡略輕,面容娟秀,顯露出一股青春鐘靈的活力。
在此之前,我對蘭成先生,完全陌生;但對愛玲女士,則是因為她曾被筆者之恩師傅彥長教授贊譽,將來極可能是震驚文壇的名小說傢,故而在心中對她已早有了一分景仰之意。此後,在紹鐘陸續的談話中,纔知道當時張愛玲在文藝圈,雖已相當馳名,其實,他的六叔蘭成先生,在文化、學術、新聞各領域,更是盛名遠播,如若不然,他怎麽能那麽輕易就贏得美人的芳心。
當時,正值張、鬍兩人熱戀高峰,無論居傢閑談,抑或戶外漫步,均以格調高雅是尚,偶爾啓窗望月,持螯賞菊,在展現文士風範;至於談經論道,規劃人生,則必炫其禪味,境界高不可攀。前人喜用‘鶼鰈’二字以喻夫婦情誼深厚,張、鬍當之無愧。
張、鬍之戀,雖為人譽為‘神仙美眷’,惟華服美食,終難恆久保持不墜。當時,鬍供職之‘公司’營運成績不佳,勢將改組,因之,蘭成先生之情緒、言行常見不耐之狀,愛玲女士雖勸慰再三,然而效果不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社 |
|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1)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2)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3)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4)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5)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6)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7)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8)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9) |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10)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1)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2)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3)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4)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5)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6)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7)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8)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9)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10) |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11) | 第三章 她不是白雪公主(1) | 第三章 她不是白雪公主(2) | 第三章 她不是白雪公主(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