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寻找北大 》
第83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11)
钱理群 Qian Liqun
什么叫"学院派"?这就是真正的学院派!什么叫"为学术而学术"?这样的以学术为"生命的自足存在",才是真正的"为学术而学术"!没有生命承担的学术,谈不上真正的学术!
对这样的把握了学术真谛的学者,学术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学术状态中。这里又有一个"建筑史上应该记录的有趣的饭局":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原来他发现,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这在餐厅建筑设计上是有参考价值的,而他总是随身带着量尺与小本子,以便随时记录。
我们在前面谈到过的著名记者邵飘萍也有这样的经验:记者要时刻生活在角色中。闲谈中,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新闻脑"始终紧张活动;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
这时时刻刻"倾注整个身心",其实就是一种对学术,对自己的工作的痴迷。痴迷到了极点,就有了一股呆劲,傻气。人们通常把这样的学者称为"书呆子",在我看来,这善意的调侃中,是怀有一种敬意的:没有这样的"书呆子"气,是不可能进入学术,升堂入室的。--望在座的研究生,切切记住这一点。(笑)
这篇讲话实在太长了,但我还有话要说。(笑)那就再简要地讲一点吧。(鼓掌)
我要讲的是,这样的有承担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就自有一种精神。在我看来,主要是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精神。
独立精神:"匹夫不可夺志"
还是先讲几个小故事吧。
1944年,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参政会上向行政院长孔祥熙发难,揭发其在发行美金公债中贪污舞弊,会后,蒋介石亲自请他吃饭,为孔说情。席间,蒋介石问:"你信任我吗?"傅斯年答曰:"我绝对信任。"蒋介石于是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立刻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鼓掌)--有人说,这样的对话,"当今之士,且不说有过,又可曾梦想过?"(鼓掌)
还是那位刘文典教授。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他在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领袖希望的那样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鼓掌)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后人叹曰:"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鼓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钱理群序:北大失精神 | 第2节:编后记:拒绝"意淫"北大 | 第3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 | 第4节:目录(1) | 第5节:目录(2) | 第6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1) | 第7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2) | 第8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3) | 第9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1) | 第10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2) | 第11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3) | 第12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4) | 第13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5) | 第14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6) | 第15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1) | 第16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2) | 第17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3) | 第18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1) | 第19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2) | 第20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1) | 第21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2) | 第22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3) | 第23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4) | 第24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5)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