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13.國之大寶(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古代????稅製的演變
????稅在歷史上被稱之為“????課”。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製,各種稅收均由諸侯王國徵收,????稅仍在山澤之賦裏,不實行專賣。西漢武帝為了防禦北部邊疆,實行食????專賣制度,製定了????鐵專賣法,全部官運官銷。東漢光武帝時改用徵稅。三國鼎立之後,魏、蜀、吳都實行食????專賣。南北朝時期,南朝采用徵稅製;北朝制度不一有的實行專賣,有的采用徵稅,也有的專賣與徵稅並行。
《晉中興書》記:“太元三年詔曰:????者,國之重利”。帝王知道,????是有利可圖,而且是有重利可圖。有這重利,國傢必定圖之。隋文帝統一南北後,采用租庸調稅法,財政收入較富足,直到中唐????都不徵稅。隋初????池????井皆禁百姓開採,由官府專賣食????。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開????池????井之禁,與百姓共之,廢除官賣,並免予徵稅。這是一個很短暫的時期,這個時期維持到唐代前期,至唐開元初約有130年的時間,為食????無稅時期。
中唐以後,社會時局動蕩,國傢財政出現睏難,開始改革????稅,大興????利。唐玄宗開元初年,始議榷????收稅。其後檢校海內????鐵之課,徵收????稅。直到唐德宗年間劉晏改革????鐵制度,“寓稅於價”,開始食????專賣。
由於存在私????的競爭,從五代十國開始,國傢漸漸地將????利打入田賦一起徵收。如後晉,“計戶徵稅,每戶自一千至二百文,分五等;聽商人販????,民自習食”。又有所謂“蠶????”,“依夏稅限納錢”(《五代會要·????》)。因為是在二月養蠶時按戶銷????,又稱“蠶????”。後晉實行兩稅????錢,就是將????稅均攤於田稅,於春夏兩季隨地稅一起徵收。????稅與地稅,合二為一,對於政府來說,也是一種便當的法子。
北宋初期除了蠶????、兩稅????錢外,還推行商運法和官司賣法,又改行鈔????法,規定商人納錢取票領????運銷。設置都????院,作為????價調節機關,平衡????價,使????有常價,鈔有定數。後來為使????商專賣,又發售????引,後又改鈔????法為????引法。
宋代則繼承和完備了唐、五代的食????專利制度,形成了更加嚴密的食????專利體製。宋代官????榷賣體製:一是在某些榷禁地區的城鎮,官府自行批發或置場零售,令民隨意選購。二是大多數地區特別是鄉村,實行蠶????和食????的定量賒賣。三是官府強製一部分居民定額認購食????。四是某些地區官府強製全體城鄉固定居民和流動人口,定時定量地認買官????而納錢,或不買官????也納錢。
宋代的食????納入了農業賦稅體製,有種種強製性的舉措,如所謂“隨産科敷”、“按稅”買????、分等抑配、“按屋”攤派、按戶配賣、“計口科售”等等,這些實際上主要是與農業賦稅發生關係。宋代還實行官????商賣,商人嚮官府購買鈔引,然後在限定的區域內運銷食????。南宋時,恢復變????法,設置合同場,收引稅錢,同時又有許多附加,如土産稅、住稅等等。金代初期????稅,沿用宋製,行鈔????法。元代的????稅得到進一步發展,實行專商運銷之法,即專賣製,也稱引岸法。商人運????先要買????引,每引400斤,換得引票,這樣商人得到了公開運????的權利,成為專商。
元代在産????地行“食????法”,讓人民按戶口交納食????稅;又有“行????法”,由商人嚮政府購買????引,往????場支????,在規定的地區銷售。元、明食????稅法,是不斷增加人民計口配????的比例,然後任由已經嚮官府購買????鈔的商人,在規定的地域內銷售。明代????政,隨心所欲,聚資斂財,前所未有。洪武三年實行納米中????法,又叫“開中”,讓商人運糧食,再給商人????。納米的多少,按路途而定,近者多納,遠者少納,而增減程度,要看軍需緩急和米價的高低確定。同時還實行計口配????法,讓百姓運米來輔助軍需,官府用????給付百姓,以人口和輸米遠近為標準。又實行戶口食????納鈔法,是在納糧的基礎上,經過折算,可以納鈔。又推行納鈔中????法,即以收斂通貸為目的,直接規定納鈔,沒有折算過程。後來又相繼實行納布中????法、納馬中????法和納鐵中????法。米,鈔,布,馬,都可與????挂起鈎來,????在明代地位甚至有同於貨幣,????在時還作為俸祿支付。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