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貉之会和"田孟诸",是楚国城濮败北后霸业复盛的表现,说明楚国仍是左右中原局势的主要强国。
公元前615年(楚穆王十一年),《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群舒叛楚,夏,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群舒"按杜预所说就是东夷的一个血族相同、居地相近的群体。包括舒鸠、舒蓼、舒庸、舒鲍、宗、巢等偃姓部落和小国,其地望约在今安徽六安市东北地带。令尹成嘉(子孔)率军镇压,执舒君,进而攻打巢国,楚国势力进一步向江淮地区发展。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十二年),穆王卒。子旅即位,他的即位,标志着从此,楚国历史上乃到春秋历史上一位最有为的国君开始了登上了政治舞台。这就是楚庄王。
要认识这个人,我们先来讲两个故事。
一是"问鼎中原"。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领兵至洛水,在周天子脚下耀武扬兵,检阅部队。刚刚即位的周定王不知道这个向来不顺从的楚子到底要干什么,于是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军,实际上是探探楚国的虚实。王孙满就是崤之战以前在成周北门之上观秦国之兵,并认为秦军无礼,判定秦军必败的那个童子。楚成王风光了一阵子,还觉得不过瘾,正好天子派人来了,于是就想趁机向周天子挑衅一下。
在闲谈之际,楚庄王装做不懂而好奇,向王孙满询问周天子的那个宝贝九鼎到底有多轻多重多大多小。
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最先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等级。列鼎通常为单数。有的学者根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周易》中有"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卦象十分吉祥,亨通。《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九鼎的来历,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岛,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因而"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
既然九鼎是天子的神器,作为诸侯的自应不能心有邪念。如果说一般人问问倒也罢了,但是楚庄王来问,就有了另外的含义。最明显的就是周天子是王,你楚子也称王,本身就是一个僭号,此时再来问鼎,岂不有取而代之之心?
所谓言为心声,王孙满何等聪明的人物,一眼就看穿了楚成王的用心。但碍于面子身份又兼楚王势大,不敢发作。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楚庄王:"在德不在鼎"。这五个字也可谓一言九鼎。因为春秋时期尽管周德已微,但名义上仍然是诸侯之主,人们普遍认为,国家的强大在于施德政,而不是某种器物。然后他又历数了九鼎的光辉历史。他说夏禹实施德政,各地诸侯都把自己那里的奇异之物绘制图,献给朝廷,九州岛的长官也把金属制品上贡。于是夏禹就把这些金属品做成九鼎,上面铸出各种奇异之物的形状。这样,百姓在山川林泽就不会碰到妖怪,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因此上下和睦,都可以受到上天的赐福。夏桀昏乱,九鼎就迁到商朝。商纣暴虐,九鼎又迁到周朝。有美德的时候,鼎小也是很重的;背离德行的时候,鼎大也是很轻的。而且上天保佑有德行的人也是有限。成王定鼎于郏(辱耳)之时曾经占卜,结果说可以传三十代,历七百年。于今"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成王听他上了这一大段政治理论教育课,也无话可说。大道理都讲到这个份上了,再说他也并不是真正想灭掉周王室,再看王孙满也不是个孬种,天子身边还是有能人的,凭自己眼下的势力还无法跟周天子争天下,况且天下还有那么多的诸侯虎视眈眈着呢?于是收兵而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