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一般把印刷术的发明归之于德国人古登堡,时间是1450年左右。事实是古登堡于这时应用(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术之一种,此前已有雕版印刷术。中国雕版印刷的发明,据学者考证,有汉代说、隋代说、唐代说、五代说等等,有较确凿证据的是公元9世纪唐五代之际。而活字印刷则是11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由毕昇发明的,比古登堡约早300年。
中国约在中唐时期就有刻书流行,五代时雕版印刷已相当发达。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时发现《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长达7尺6寸,皮纸质,为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吴越王钱俶所刻樱当时1版能印84万部之多。两宋的政治、文化发展营造了巨大的出版业市场,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兴盛,为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推波助澜。当时的刊印物拓展到各个知识领域,像儒家经典、历史、地理、医药、农业、工业、天文算法、文学作品、宗教经典等。宋代印会子所采用的铜版雕镂技术,在全世界发明最早。宋代的书籍装帧技术已全面完善,后世的书籍装订样式此时均已露端倪。宋代印刷采用颜体字变化而来的长宋体,但元代人多用赵孟頫体,称“元体字”。明初沿袭元制,但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开始复古,仿宋人但有所改动,直至明末清初定型为发源于宋代的横轻直重、四角整齐的“宋体字”,并一直沿用至今。宋代临安的印刷技术提高到全世界顶尖水平。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称:“浙本字体方正,刀法圆润,在宋本中实居首位。宋国子监刻本,若《七经正义》,若史、汉三史,若南北朝七史,若《资治通鉴》,若诸医书,皆下杭州镂版。北宋监本刊于杭者,殆居大半。”“监本”是全国通行的标准出版物。南宋时,由于文化中心转移,又有一时良工会聚,临安居三大出版业基地之首。所以说,“自古刊版之盛,未有如吾浙者”。又叶梦得《石林燕语》曰:“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为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宋版书是今天公认的珍本,因为它最接近于原本,又印刷精良。
由于雕版印刷耗费人力巨大,较大的一部书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刻成,存放印版要占用大量房舍,还不能串版,不能更字,有相当的局限性。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杭州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使印刷技术发生重大变革。史书上对毕昇生平的介绍不详,只有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一八《技艺》中作了一点儿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樱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这段文字介绍了活字印刷铸字、排字、印刷的基本工艺过程,但对毕昇也未作具体介绍。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活字印刷在宋代得到推广,但毕昇的发明却可以见证宋代印刷技术水平的发展高度。毕昇的发明在后代发挥了作用。雨果曾把发明活字印刷视为“一切革命的胚胎”,马克思则将其视做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毕昇这个名字代表了这一伟大发明。
宋代出版业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北宋时即出版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3部各1000卷之多的大参考书。另外还有《太平广记》、《资治通鉴》、《通志》以及二程、朱熹、欧阳修、王安石、陆九渊、吕大临、赵明诚、陈振孙、晁公武等人的历史、文学、金石、目录学著作。据王国维、傅增湘等人考证,北宋时的所有正史均在杭州刊樱治平二年(1065年),太宗下令在杭州刊佣宋书》等七史。元祐元年(1086年),神宗令《资治通鉴》下杭州刊樱哲宗时(1086—1100年),泉州商人徐戬受朝鲜国委托,在杭州刻佣华严经》,得到3000两银子的厚赏。南宋时则出版了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称《东都事略》,熊克《中兴小记》等史学名著,以及郦道元《水经注》、杜佑《通典》、白居易《白氏文集》、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苏轼《东坡集》、董煟《救荒活民书》、林逋《林和靖先生诗集》、朱熹《晦庵先生文集》、陆游《渭南集》等重要著作。另外还有《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以及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重要的地方文献。
宋代印刷业分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后两种属私刻。北宋官刻由秘书省国子监主持,南宋时国子监官刻功能减弱,地方官刻功能增强。地方官刻机构有种种不同的名称,一般用官署名称,如茶盐司、转运司、安抚司、提刑司等。用地方政府公库钱刻印的书总称“公使库本”。此外,州军学、郡学、县学以及书院等也刻书。南宋时设于临安的官刻主要有纪家桥国子监书库、望仙桥德寿宫、凤山门修内司、左廊司局以及两浙转运司、临安府等。最著名的有浙西茶盐司、浙西提刑司等。北宋国子监曾刊刻《史记》、《汉书》、《后汉书》、《唐书》等。南宋国子监曾刊刻《周易正文》等12经、《史记》等17史。德寿宫刊刻《隶韵》等,左廊司局刊刻《春秋经传集解》等,修内司刊刻《混成集》、《绍兴校定本草》等。临安府本著名的有绍兴九年(1139年)刻的《群经音辨》、《汉官仪》、《文粹》,绍兴十年刻的《西汉文类》等。另外,通江桥北太医局刻印医书,印历所刻印历书,交引库刻印茶、盐钞引,行在会子库刻印会子。官刻本的特点是精于校勘,一般须经初校、复校、再复校三道程序,方可付樱书末印校勘者姓名以示负责。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刻书之禁松弛后,私刻不断增多,至南宋时蔚然成风,临安的私刻更为全国之首。私刻本署某某家塾、堂、斋、宅、府等为记,通称“墨围”或“牌记”。杭州兼有商业功能的书坊在中国发展得最早最广,南宋时有相当规模。其刻本一般标明某堂或某书铺,分为经铺、经籍铺、文字铺等多种。刻书范围遍及各行各业,无所不包。据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所记,临安著名的坊刻有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棚北大街陈解元书籍铺、洪桥子南河西岸陈宅书籍铺、鞔鼓桥南河西岸陈宅书籍铺、太庙前尹家书籍铺、众安桥南街贾官人宅经书铺、修文坊相对王八郎家经铺、钱塘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经铺、行在棚南大街前西经坊王念三郎家、沈二郎经坊、猫儿桥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太庙前陆家、钱塘俞宅书塾、中瓦南街东开印经史书籍荣六郎家、钱塘王叔边家16家。《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书所记有近20家。太庙前尹家书籍铺所刻书也不少,如《曲洧旧闻》、《钓矾立谈》、《渑水燕谈录》、《茅亭客话》、《却扫篇》、《续幽怪录》、《箧中集》、《述异记》等重要文献。钱塘王叔边家刻有《汉书》、《后汉书》等。钱塘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经铺刻有《寒山拾得诗》等。行在棚南大街前西经坊王念三郎家、猫儿桥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以刻佣金刚经》等佛经为主。中瓦南街东开印经史书籍荣六郎家以刻印经史书籍闻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