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解读苏东坡:女性情感卷 》
擅烹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1)
东方龙吟 Dong Fanglongyin
苏轼酒量不大,在杭州当通判时,常因陪人喝酒而身心交瘁,因此他曾将杭州官场戏称为“酒食地狱 ”。为了冲减酒力,便要多喝浓茶,因此饮茶、煮茶便成了他的另一乐趣。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写道:“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为了煮茶、煎茗,他曾专门寻找虎跑泉水、汲取江中清泠的活水,并写下著名的《汲江煎茶》诗。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欣赏这首茶诗时说:
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遗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
——《诚斋诗话》
饮茶、煮茶到了如此讲究的地步,可见他俨然是位茶艺高手。在苏轼看来,能吃到上好的茶,就和遇到上好的佳丽一样赏心悦目,为此他又有“从来佳茗似佳人 ”的诗句。
妙就妙在“佳茗似佳人”。苏轼到杭
州通判任后不久,曾受命主持当年两浙
的乡试,在那里,他写下《试院煎茶》诗,
诗中遗憾地说: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分无玉碗捧蛾眉”是个倒装句,意思是:直到眼下,他还未能拥有蛾眉侍捧玉盏的缘分。由此可知,若他寻觅娇蛾作侍妾,捧碗煎茶乃是一件要务。后来苏轼在做翰林学士时,曾得到太皇太后赏赐的名茶“密云龙”,他将这种名茶珍藏起来,惟有最得意的门生来到家中,才舍得拿出来共享。他的《行香子》词,便专咏此事: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
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
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
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
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据史料记载,这种“密云龙”茶为福建特产,仅供皇帝和皇太后专用,宰相、翰林学士受此赏赐,无不倍感荣幸,所以苏轼在词中要让门生亲眼看他拆封,一同慢慢受用;喝了之后顿觉浑身凉爽,两腋生风,仿佛进入仙境。词中被“暂留”下来、没有“纱笼”之类遮挡的“红袖”,便是朝云。
关于这一点,晁补之的侄子晁公武曾有详细记载:
廖正一,字明略。元祐中,召试馆职。苏子瞻在翰林,见其所对策,大奇之。俄除正字。时黄、秦、晁、张皆子瞻门下士,号“四学士”,子瞻待之厚,每来必命侍妾朝云取“密云龙”,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明略来谢也。
——《郡斋读书志》卷十九
廖明略初次登门,便享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这“苏门四学士”的待遇,连苏轼的家人都感到吃惊。依照“佳茗似佳人”的理论,茶为极品,人亦极品,茶艺更是极品,这样方能穷尽其中妙趣。由此可见,朝云茶艺之精。
除了“四学士”和廖明略,另一位书画名家米芾,也是苏轼的座上常客。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曾召米芾前来相见。苏轼再次拿出“密云龙”,与他共享。
米芾为此曾写下《满庭芳》,词题就叫《咏茶》: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馀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不言而喻,词中的“美盼”“娇鬟”就是朝云,这一年她二十六七岁,正是女人一生中最为光艳动人的时刻。只见她在帘外燃起小炉,轻轻倒进瓶中专用的泉水,不一会儿,紫色的沙瓯里色如玉乳,轻涛微翻。朝云轻挽翠袖,“稳步红莲”,恭恭敬敬地将茶献到客人面前,素有“米癫”之称的青年米芾早已既醉又癫,愁妒齐翻。直到朝云歌声响起,他才再度清醒,止不住对她频频顾盼,心生艳羡,直到曲终人散,他依然“欲去且留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毋庸回避:少年苏轼曾逃婚(1) | 毋庸回避:少年苏轼曾逃婚(2) | 流连山寺:古庙蛇洞存遣踪 | 逼娶对象:邻郡太守之好女(1) | 逼娶对象:邻郡太守之好女(2) | 苏洵明智:妙语婉转除婚约(1) | 苏洵明智:妙语婉转除婚约(2) | 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1) | 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2) | 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3) | 爱妻王弗:自主相恋结姻缘(1) | 爱妻王弗:自主相恋结姻缘(2) | 定情之时:窃窃私语明月夜 | 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1) | 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2) | 正月二十:终生梦寻难遗忘(1) | 正月二十:终生梦寻难遗忘(2) | 绿眉未开:好风闲处任人猜 | 关系平等:自主恋爱作根基 | 亡妻之痛:为君哀毁因君衰(1) | 亡妻之痛:为君哀毁因君衰(2) | 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1) | 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2) | 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