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 二十 盡失淮北(2)      陳羨 Chen Xian

  不過這時在鵲尾的叛軍數量仍然相當之衆。鄧琬見兩軍對峙已久,毫無進展,又命尚書左僕射袁覬統領徵討諸軍事,率領雍州(即襄陽)的軍隊,以樓船千艘、兵士兩萬,順江東下,前往鵲尾增援。
  袁覬在劉駿朝中做的是侍中,哪裏懂得打仗。他到了軍中,不穿軍裝,不提戰事,也不給將士們做思想工作,談的話題全是些詩賦文章等無關大旨的東西。劉鬍等人嚮袁覬藉取襄陽方面的軍資,他又說:“我傢裏還有兩座宅院沒造好,正需要資金呢1又是一個想發國難財的傢夥,衆將對他大失所望。袁覬聽聞傳言“建康米貴,鬥至數百”,認為不需要用兵,朝廷軍自會不戰而潰,衹待在原地消耗軍糧。
  朝廷軍方面很快有了行動,劉休仁聽從竜驤將軍張興世的建議,派他選七千戰士、兩百艘快艇,尋找機會占據叛軍主力的上遊地區。
  張興世的船隊並不急進,他每天率衆船溯流而上走一小段,眼看劉鬍要出兵的時候,馬上又退了回去,反反復復好多天。劉鬍感到可笑,說:“我都不敢繞行直取京城,張興世算什麽東西,還想輕鬆地跑到我上遊去麽?”不再認真防備。
  一天深夜,時值四更,江上颳起了東北風,張興世突然下令揚起船帆,出船嚮上遊衝去,迅速通過了鵲尾。劉鬍發覺時,已經晚了一拍,他立即派遣部將鬍靈秀帶着軍隊沿東岸追趕,監視張興世的動嚮。
  次日傍晚,張興世行到景江浦停留紮營,鬍靈秀也就地紮營觀察虛實,同時等待劉鬍的後繼軍隊。不想這又是張興世的障眼法,他乘着夜色,秘密派部將黃道標率領七十艘快艇直趨上遊的錢溪(今安徽貴池東),佈置營寨。
  鬍靈秀在東岸等了一天,正納悶對方沒動靜呢,張興世就拔營疾進,撲嚮紮營完畢的錢溪水寨。鬍靈秀這纔發現上了大當,再要阻攔可來不及了。
  劉鬍得知錢溪被占,便親率大軍圍攻。張興世以逸待勞,看準敵軍轉入港灣的時機,以數百精兵擊敗了劉鬍的軍隊。而此時下遊的瀋攸之、吳喜等人也開始進攻濃湖的袁覬,為張興世分憂。
  劉鬍派人沿岸嚮下遊喊話,說:“錢溪已經被打下來啦1瀋攸之笑着對左右道:“不用怕,這是劉鬍在使詐。如果錢溪真的丟了,我們的七千將士裏至少會有人逃回來報信的;必是他們打了敗仗,想擾亂我們的軍心呢。”繼而上遊的捷報傳來,軍心振奮,袁覬等人則驚恐不已。
  由於張興世截斷了上遊的水路,鄧琬的軍糧再也無法抵達濃湖,叛軍終於喪失鬥志,出現了內訌。劉鬍與袁覬先後棄營西逃,於途中被殺。袁覬留下的十萬士兵全部嚮劉休仁投降。
  尋陽城裏的鄧琬享受了幾個月的榮華富貴,就這麽到頭了。他的吏部尚書張悅與左右一合計,把他騙到帳中,砍下人頭,嚮朝廷請降。瀋攸之的軍隊進入尋陽城,斬殺了年僅十一歲的晉安王劉子勳。其餘擁戴劉子勳的親王一律賜死。
  劉駿的兒子還剩下十個,有些還衹有幾歲。為免除後患,劉彧接受了劉休仁的諫言,將他們賜死,相關的親信同黨全部斬首。不知道這算是第幾起對內大屠殺了。
  南方基本安定下來了,離建康較遠的州郡原本都支持劉子勳,現在衹好派使者嚮皇帝投降。駐守在淮北的薛安都、崔道固、瀋文秀等人,由於要防禦北魏的威脅,實力都不弱。對於他們的請降,劉彧合適的做法應該是,赦罪安撫。可劉彧以為自己的軍隊無往不剋,執意要嚮淮北諸鎮示威,他派遣張永和瀋攸之率領重兵北上,迎降薛安都。
  薛安都正在猶豫不絶,見朝廷派大隊人馬來他的徐州,衹好一咬牙,嚮北魏獻質子投降。北魏方面當然是熱烈歡迎,派出鎮東大將軍尉元等以一萬騎兵從東路救援彭城,又派鎮西大將軍拓跋石等從西路救援懸瓠。
  彭城就這麽被魏軍占領了。張永、瀋攸之的軍隊不但沒能對彭城形成任何打擊,反而遇到了尉元與薛安都騎兵的前後夾擊,全軍覆沒,兩名將領衹身逃回南方。剛剛在內戰中打了勝仗的宋軍便在外戰中遭受了沉痛的慘敗。
  彭城既失,北面的青州、冀州、兗州、徐州也就守不住了,紛紛歸降北魏。宋文帝三次北伐爭奪了數十年的北方邊境,因為宋國自身的內亂,就這麽一退千裏。劉宋的淮北國土全部喪失,南北朝也進入了劃淮而治的新時期。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將面臨全新的考驗。
  請看下部《明主昏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章 從南北對峙說起一 劉裕發跡(1)
一 劉裕發跡(2)二 桓玄的野心(1)
二 桓玄的野心(2)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1)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2)四 強國之本(1)
四 強國之本(2)五 拓跋珪功過(1)
五 拓跋珪功過(2)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1)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2)七 盧循之亂(1)
七 盧循之亂(2)八 二劉相爭(1)
八 二劉相爭(2)九 翦除異己(1)
九 翦除異己(2)十 討滅宗室(1)
十 討滅宗室(2)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1)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2)十二 失去長安的帝業(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