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美国对南斯拉夫事务持观望态度,南斯拉夫离美国比较远,和美国利益没有什么牵扯,且美国也知道南斯拉夫问题是个烫手山芋。不过,自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开始对巴尔干问题热心起来,这块地区刚好是亚、欧、非3块大陆的衔接点,谁掌握了这里,谁就可扼制东南欧、控制南欧和地中海的通道。从1993年开始,美国越来越多地介入巴尔干。
美国的态度从一开始就非常明显:扶穆遏塞。美国对伊斯兰原教旨运动非常担心,波黑穆族又相对温和,那时的美国以为,扶植穆族就是变相地反对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美国的本土安全大有好处。况且,借着力挺穆族的机会,美国还可以打击一下巴尔干的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清除苏联对该地区的影响。支持塞族的是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该国的执政党塞尔维亚社会党,就是塞共盟改组而来的。
1993年2月24日,美国开始对波黑穆族空投物资,之后,美国又在波黑建立了禁飞区。1993年4月,12架北约飞机从意大利出发飞往波黑,北约负责人表示,这是北约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在北约防区外的地方采取军事行动。
1994年2月5日,萨拉热窝市的一个菜市场突发爆炸,炸死炸伤300多人。北约认定了塞族是此次惨剧的幕后黑手,并以此为借口,强迫塞族在规定期限内将其布置在萨拉热窝的重武器撤到离该市20公里以外的地方。北约并不是说说而已,塞族人很快得知,北约已经命令150架作战飞机在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的航空母舰上待命。
萨拉热窝可是穆、塞、克3族争夺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是波黑的首都。塞族对北约的这一威胁非常愤慨。与此同时,一直关注着南斯拉夫局势的俄罗斯也坐不住了,一面谴责北约的蛮横,一面派人和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会谈,而以强硬著称的卡拉季奇听从了俄罗斯的劝告,同意将重武器撤出萨拉热窝。
1994年3月18日,在美国的主持下,穆、克两族代表和波黑、克罗地亚两国的总统在白宫签署了结盟协议。在整个波黑冲突中,穆、塞二族势如水火,力量稍弱的克族则游荡在二者之间谋取利益。美国很清楚,对穆、塞两族来说,谁争取到克族,谁的优势就更大一些,因此大费周折地促进穆、克结盟。但穆克结盟后真的有利于波黑和平么?事实上,双方结盟后没几天,就联起手来向波黑东部和北部的塞族发动进攻。塞族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战火蔓延开来,一直烧到了联合国认定的安全区戈拉日代。
安全区就是非军事区,一听到仗打到戈拉日代,北约立刻采取了行动,以敦促塞族参加和平谈判为由,派出了两架战斗机对塞族进行空袭,至于战争的另一方穆克联军,北约倒是没有采取什么对策。
打架的最忌讳劝架的"偏心眼",这多半会加深双方的矛盾。塞族、南联盟、俄罗斯联合谴责联合国和北约,称联合国已然由一个矛盾调解人变成了偏袒一方的第三方力量,是一个支持穆斯林的参战人。卡拉季奇将美国和北约当作塞族潜在的敌人,南联盟计划从1994年4月20日开始,要求驻扎在南联盟的维和人员及车辆出示签证和批准文件。俄罗斯公开表示,北约和美国的做法很可能促使战争升级。随着俄美矛盾的明朗化,波黑问题更复杂了。
1994年4月,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组成了波黑问题5国联络小组,并在1994年7月推出了"5国联络小组方案"。该方案承认塞族共和国和穆克联邦是波黑的两个实体,划给穆克联邦51%的领土,塞族49%的领地,并否认了塞族共和国有和南联盟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合并的权利。塞族当时已经夺取了波黑70%的领土,万不想将那么多领地分给自己的冤家对头,而一想到该方案实施后,自己和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合并变得遥遥无期,塞族断然拒绝了这份方案。
塞族的拒绝让美国大丢面子,西方世界开始对塞族的支持者南联盟施压。南联盟很快屈服,宣布对塞族进行人道主义物资禁运,封锁南联盟和波黑的边境,承诺不再和波黑塞族进行任何政治、经济上的往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