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寻找北大   》 第81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9)      Qian Liqun

  这是能够给我们以启示的:那一代人,无论做学问,讲课,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的,学问、工作,都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为一体。这样,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他自身的生命不断获得新生和升华,从中体会、体验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欢乐。本书就记述了这样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金岳霖教授在西南联大讲逻辑学,有学生(我记得这是后来成为巴金夫人的萧珊)觉得这门学问很枯燥,就问先生:"你为什么要搞逻辑?"金教授答:"好玩。"(笑)大语言学家赵元任也是对他的女儿说,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诚如作者所说,"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世界上许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还可以补充一句:不是职业式的技术操作,不是仅仅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生命的欢乐与自由。
  当然,这绝不是要否定谋生的意义,如鲁迅所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人对物质利益、金钱的追求都是人应有的权利,所谓"安贫乐道",如鲁迅所说,那是一种统治术,鼓吹者自己是不准备实行的。对这样的说教者,年轻人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但在生存、温饱基本解决,即达到衣食无虞以后,人在精神与物质上应有什么追求,就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所讨论的这些学者、教授,他们显然更注重精神对人的生命的意义,他们追求的是"简单的物质生活与丰裕的精神生活"。他们不追求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东西,因此,就能如孔夫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都是身外之物,是应该而且可以淡然看之的。
  本书特地提到了费孝通先生对他的老师潘光旦的评价:"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话颇值得琢磨:"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评价,地位,那其实都是虚名;而"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我们一再说,对自我生命要有承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的问题,也恰恰在这里:许多人好像很看重自己,其实看重的都是一时之名利,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价值,反而是不关心,不负责任的,因而也就无法享受到"民国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生命的真正欢乐。"自己对不起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钱理群序:北大失精神第2节:编后记:拒绝"意淫"北大
第3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第4节:目录(1)
第5节:目录(2)第6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1)
第7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2)第8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3)
第9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1)第10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2)
第11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3)第12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4)
第13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5)第14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6)
第15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1)第16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2)
第17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3)第18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1)
第19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2)第20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1)
第21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2)第22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3)
第23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4)第24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5)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