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有人曾作诗讽刺那些为清廷效力的汉族学者,说他们"当年深海为周粟,近日翻思吃满粮"。但是,看着康熙如此诚恳地接受汉文化,汉族文人很难不被感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到金陵,即今天的南京,亲自拜遏明孝陵,那天有不少金陵人都跑来观看,甚为惊奇。当天上午,康熙还率领大臣侍卫对明孝陵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以示对朱元璋的尊敬。很多在场的百姓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康熙精心看管着明孝陵,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渐渐弱了下去。《礼记》中有言"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康熙要将大清丢掉的民心收拢回来,要让那些怀恋着明朝的汉人接受满族。尽管不是所有汉人都放弃了抗清斗争,但康熙为大清奠定的盛世基业,已经足够说明他在收买人心上的成就。
英雄不问出处,英明的君主也是如此,前明南明都已是过眼云烟,清朝的皇帝正在为百姓的幸福生活努力。大家看到了康熙的诚意,也接受了他和他的王朝。多年之后,康熙感叹,汉人真的很难治理,汉人的心思难以捉摸,未必能一心一意忠于清朝,即便清朝如今已进入承平之世,还是不能忘记当初的危难。
早在铲除鳌拜时,康熙就曾下命令北京地区的满人将所侵占的汉人房屋悉数物归原主,那时,康熙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彻底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圈地活动,昭告天下"民间开垦田地,永不许圈占"。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将抓捕逃人的兵部督捕司改成刑部督捕司。这一年没有一个官员因疏忽追捕逃人被弹劾下台,也没有一个人因窝藏逃人获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又宣布"永不加赋",并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广大农民欢呼雀跃。
收买汉人的心,收买大清的民心,贯穿了康熙的整个政治生涯。
康熙的身上流着汉人、满人、蒙人的血,他敬重汉族学者,饱读儒家经典,灵活地运用着汉人的治国之术。同时,他又尚武刚强,贪恋着雄健的草原文化。康熙曾亲自率着满蒙骑兵,在京城以北的大草原上策马狂奔,丈量土地,修建了宽300里,长200多里的木兰围场。
康熙不想这些贵族沉溺于安逸的生活,也不想他们忘记满人当初是以怎样骁勇剽悍的姿态夺取了江山。平定三藩后,康熙每年都要带着满蒙贵族到木兰围场打猎骑射,康熙晚年曾得意洋洋地告诉手下,从小时候算起,自己总共打下135只老虎,132只野猪、90头狼、20只熊……在康熙的影响下,木兰秋狩成为一种制度延续下来。
满汉文化在紫禁城中交融碰撞,迸发着活力。
康熙爱狩猎,却没有因沉溺狩猎而失政,他成功地赋予了狩猎以积极的政治意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下令在离木兰围场不远的热河,即今天的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这一方面便于自己狩猎累了休息,一方面也可更方便地接待少数民族贵族。当时的北京,还时不时会受到天花的滋扰,很多少数民族贵族因此对进京面圣感到恐惧,害怕被传染上天花。而有了避暑山庄,他们不用远赴北京,也可见到皇帝,况且,避暑山庄实在是个美妙的地方。这里树高林深,幽静清雅,鹿呦马啸虫鸣交织一起,让人的心情格外舒畅,康熙每年都有很长的时间在避暑山庄处理朝政,避暑山庄无疑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是紫禁城的延伸。
多年之后,康熙的孙子乾隆也爱上了避暑山庄,他往往在农历五月初一到此理政,直待到过完了重阳节才走。乾隆曾感慨,秦朝人靠修长城来防止外敌,结果防得越严,外患越厉害,就因为秦人不知道"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康熙拒修长城而建避暑山庄,在避暑山庄大摆宴席犒劳那些前来觐见的少数民族贵族,和他们一起看摔跤,品美酒,赏玩珍奇宝物。所谓四海皆兄弟,长城南北本就不应有内外之分。
对东北的少数民族,康熙推行起乡姓制;对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他推行起盟旗制;对西北的惠布,他实施伯克制;对西藏地区,实施噶厦制。正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要利用少数民族的力量,却不可改变他们的习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