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记 》 你最該知道的中國之名城名鎮名村 》
第80節:南國的陶都——廣東石灣
何躍青 He Yueqing
南國的陶都——廣東石灣
石灣在市郊東北距廣州二十公裏,歷史文化殷實,魅力無限。石灣被稱為“南國陶都”,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有着源遠流長、底藴厚實的陶文化根基。
歷史沿革
石灣素有“南國陶都”之美譽,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據石灣“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印紋陶器,經測定距今約有五千年歷史,證明早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石灣先民已經開始燒陶了,開創了製陶的歷史。
秦漢時期,石灣製陶技術已有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東漢水稻田附船模型等,證明此時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藝術。在瀾石大鬆崗、八仙崗等地發現的戰國墓和漢代墓群,出土了“舞樂俑”等器形繁多的陶器,其中釉陶已普遍出現。
唐代,石灣已出現陶瓷商品性的生産。宋代,石灣陶瓷産品已由圓型窯生産嚮竜窯生産過渡,逐漸形成了陶瓷商品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産體係。
明代,石灣陶瓷業進入繁榮時期。石灣陶瓷製造技術日趨完善,美術陶瓷藝術的出現,又極大地提升了石灣陶瓷的藝術品位。《明詩綜》有載:“石灣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當時石灣陶瓷生産的地位。
清代,石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産和風格獨特的陶塑瓦脊、建築裝飾構件、陶塑神仙佛像、園林用品、室內外陳設品、文房用具、藝術人物以及花鳥蟲魚等美術陶瓷的生産,經“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市場,成為當時生産技術和商品經濟都相當發達的陶瓷生産營銷基地,當時的佛山被列為全國“四大名鎮”和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
陶都的繁榮
石灣的製陶業的繁華不光從歷史上可以得知,從一本《石灣六景記蓮峰晝市》中我們也能想象的到當時的場景。
清朝末年,石灣人梁照葵看到家乡的製陶業如此發達,萌生了用文字記錄這一盛況的想法,讓後人“讀之可窺古代石灣風物之概貌”。
在《石灣六景記蓮峰晝市》中寫下這樣的句子:“山光樹色,林條蔭之,到其中茶肆三五。每當正午,魚蔬雜逐,日用貨品及醫卜占算之屬,羅列院前與廟內,外鄉人及四鄉人之來此,老少男婦,萬頭攢動,市聲如洪,熙來攘往,絡繹不絶,直至夕陽西下,乃各攜所求而歸。地處荒野而每日自午時至哺,喧鬧逾於城市,百餘年如一日,亦勝地也。”
新中國成立之後,石灣依托“南國陶都”的傳統優勢,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創新與拓展,石灣陶瓷工業特別是現代建築陶瓷工業,成為全國最大、知名度最高的陶瓷産區。成為中國陶瓷走嚮世界的重要“窗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地震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 | 第2節:文化古城——北京 | 第3節:三都之地——重慶 | 第4節:關外紫禁城——遼寧瀋陽 | 第5節:六朝古都——江蘇南京 | 第6節:九朝古都——河南洛陽 | 第7節:商朝的都城——河南安陽 | 第8節:北宋都城“東京”——河南開封 | 第9節:湯在此建商國——河南商丘 | 第10節:中華文明的搖籃——陝西西安 | 第11節:秦國都城——陝西鹹陽 | 第12節:臨海城市——天津 | 第13節:典故之城——河北邯鄲 | 第14節:世界文明藝術寶庫——大同 | 第15節:現存完整的明清縣城——平遙 | 第16節:晉國三城——山西新絳 | 第17節:陰山南麓的青城——呼和浩特 | 第18節:紅山文化故鄉——內蒙古赤峰 | 第19節:劉邦的故鄉——江蘇徐州 | 第20節:名人之鄉——江蘇淮安 | 第21節:水鄉古城——浙江紹興 | 第22節: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寧波 | 第23節:福地寶城“三山”——福州 | 第24節:“海上絲綢之路”——泉州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