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情到深處即為詩   》 第80節:辛棄疾:脈脈此情誰訴?(1)      納蘭秋 Na Lanqiu

  辛棄疾:脈脈此情誰訴?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辛棄疾·《摸魚兒》
  辛棄疾又被調任了,這次是從湖北去湖南,離金兵遠了,離臨安也遠了。
  暮春三月,本來已經轉暖的天氣,偏又著風雨,陣陣寒氣。斜雨撲在畫檐蛛網上,沾濕了一網飛絮。春去了,春去了,春的腳步能否停下歇一歇?
  朝廷的調任依然如期而至,辛棄疾無需收拾什麽行李--他太習慣這顛沛流離的生活了,從山東濟南到安徽亳州,從浙江臨安到江西南昌,他甚至一度認為這就是他戎馬一生的宿命。
  可惜的是,跟他轉戰南北,立下赫赫戰功的那批戰馬現在衹能被當作代步工具,載着主人繼續調任,這一次,從湖北到湖南,繼續當運副使。這個又被叫做漕運的官兒,主要是掌管漕路的財賦,與辛棄疾殺敵抗金,重整山河的志嚮實在是相去甚遠。
  辛棄疾匆匆看了一遍朝廷的調任令,大致是 "荊湖北路轉運副使恪盡職守,調往荊湖南路繼續當運副使"一類的冠冕之詞。他收起這紙調令,把它壓在書櫥的底層,這裏已經有大大小小二十幾道調任令了。
  二十年來,辛棄疾對於故鄉山東濟南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作為軍人,他衹把他鄉當故鄉。
  他摘下墻上的戰袍,輕輕拂去上面的塵土,這位在時刻陪伴他出生入死的英雄,此刻,卻衹能在刀劍房,殘陽孤燈,青壁冷檐,守着歲月流逝,嘆盡世間的孤寂悲涼。
  這個進入不惑之年的男人,真的應該清醒了:南宋抵禦金兵衹是辛棄疾個人的一廂情願。
  高宗趙構擅長的是書法,而非治國,辛棄疾擅長的為政禦敵非但不能得到高宗的賞識,相反還屢遭姦臣讒言。辛棄疾是擅長長短句的,此刻,他也應該用長短句來憑吊。
  但是,此刻,他卻詠不出句子。
  不能撫琴,不能弄劍,他小心翼翼地穿上戰衣,沉重的盔甲在夜色中寒氣逼人,金屬片撞擊的聲音猶如更夫的晨鐘,清脆而悠遠。辛棄疾揮舞着寶劍,一如在昔日沙場般威武神勇,劍影如月,衹是劍劍指嚮的都是自己的影子。
  儘管曹操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但是今時不同往日,美人遲暮,君子也早已另結新歡了。
  遙想與君子結識,辛棄疾不由地心潮澎湃。
  對於發生在公元1162年的一個晚上的那一幕,張藝謀稱之為:英雄。陳凱歌謂之:無極。成竜也會肯定地給出兩個字--神話!
  這絶不是吹牛,而是有史記載的確確鑿鑿的事。
  5萬人的金兵大營戒備森嚴,衹有當官的帳內觥籌交錯,把酒正酣。突然間,衹聽得馬蹄聲驟起,然後就似是一陣狂風襲來。狂風過後,一切歸於平靜,而喝酒的人卻發現,酒桌上丟了一個人!
  這時,兵卒來報:"有50來個人闖了大營,劫了張安國去了!"兵卒還描繪說:"領頭的那個人,鐵塔一樣!"
  當官的這纔知道,是宋朝那邊的人來劫營了。急忙派人去追,哪裏還看得到半點人影?這一切發生得如此迅速,如此突然,衆人根本沒有來得及反應,帳內的片刻平靜,剛剛的把酒言歡似乎衹是出皮影戲。
  是誰有這樣的膽子,衹帶50幾個人就敢闖入有5萬人的金兵大營,還當衆擄走了剛剛從宋軍那邊投降過來的張安國?
  說出來你不要不相信,這個人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擒得張安國後,又長驅千裏,將之押至江蘇南京後砍掉了腦袋。
  辛棄疾要殺了張安國,因為張安國是叛徒。
  1161年,在完顔亮的率領下,金軍大舉入侵中原。金兵壓陣,一路馬蹄聲聲,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南宋皇帝趙構卻衹是求和,"三年一小進貢,五年一度大進貢",衹求得偷安南隅。
  北方各族人民紛紛聚衆起義抗金,其中一支義軍的老大叫耿京,而22歲的辛棄疾也在濟南南部山區召集了2000餘人,共同加入耿京的義軍,辛棄疾成了掌書記。辛棄疾力勸耿京"决策南嚮",歸於南宋的正規軍,以共同抵抗金軍。1162年,辛棄疾說服了耿京,並代表耿京,南下加入南宋朝廷的正規軍共同抗金。沒想到,正當辛棄疾在南京和高宗趙構商洽歸屬一事時,義軍隊伍卻出現了內亂---張安國叛變,他殺掉了耿京,還拉了義軍中的一幫人投降了金軍。
  剛剛被高宗封為承務郎的辛棄疾,並沒有讓張安國苟活於世,北歸途中就領50兵馬直趨山東,殺入5萬人金兵大營。
  於是,投靠了金兵、並由此躋身金軍幹部隊伍的張安國,以為自己正撲嚮富貴榮華懷抱的張安國,死得很快很難看。
  誰讓他犯了辛棄疾的大忌!
  這個大忌是辛棄疾從小就形成的。
  辛棄疾名"棄疾",字幼安,可見童年的他並非一帆風順,但他那從小舞刀弄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曾有什麽疾病?
  衹是,他以及他的祖父,都有塊心病,那就是國破山河碎,民苦心不安。
  辛棄疾是今山東濟南人。他出生前13年,宋室遭遇"靖康之難",中原被金人占領。辛棄疾祖父辛贊為傢計所纍,未能脫身南下,無奈帶着傢人生活在金軍占領區。辛贊是個革命的理想主義者,從被迫留在"敵占區"的那一天起,他就給自己的角色定好了位:潛伏下來的地下工作者。他不忘傢國,每逢閑暇,即帶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希望爭取機會揭竿反金。史書上還特別提到說,1154年及1156年,辛贊兩次命辛棄疾以應考為名,前往金都燕京考察地形,搜集情報。衹可惜,辛棄疾爺孫倆的滿腹報國熱情,南宋王朝並不買賬。當然,當時爺孫倆並不知情,他們單方面地被自己的報國熱情弄得熱血沸騰,為報效傢國的那一刻,他們時刻摩拳擦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詩人的眼淚為誰而流第2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1)
第3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2)第4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3)
第5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4)第6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1)
第7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2)第8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3)
第9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4)第10節:王勃:生如夏花(1)
第11節:王勃:生如夏花(2)第12節:王勃:生如夏花(3)
第13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1)第14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2)
第15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1)第16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2)
第17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3)第18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4)
第19節:李季蘭,春心怦動(1)第20節:李季蘭,春心怦動(2)
第21節:李季蘭,春心怦動(3)第22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1)
第23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2)第24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