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精品讀庫:這十本書改變了世界   》 第80節:《海權論》:稱霸海洋(2)      梅朝榮 Mei Chaorong

  馬漢14歲時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大學二年級時轉入位於西海岸馬裏蘭州的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學習,1859年以優異的成績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美國聯邦海軍中服役,開始了他風雨坎坷的20載甲板生涯。
  1885年,美國海軍部將馬漢從巡洋艦艦長一職調入海軍學院,出任該院海戰史和海軍戰略課的講師,他從此開始了軍事理論研究和著述工作。馬漢發表專著和論文100餘部、篇,其中關於海權論的著作有20多部,主要有《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海權對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影響》、《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這些著作着重闡述海權的基本觀點,為近代海軍戰略理論奠定了基礎。《海權論》原為《海權對歷史的影響》的簡稱,後經整理,有的譯本又收入馬漢的《歐洲的衝突》、《亞洲的問題》、《美國的利益》三部著作。
  1914年12月1日,馬漢病逝。他的去世在世界上許多國傢都引起了很大反響,在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日本、意大利、西班牙、斯堪的納維亞等國傢,乃至馬漢最不喜歡的德國,主要報刊都對馬漢的去世表示哀悼。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稱他是"美國生活中最偉大的、最實用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荷蘭報刊稱"馬漢是19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海軍歷史學家"。
  【精品原文】
  引 論
  即使不能說是全部至少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海權的歷史乃是關於國傢之間的競爭、相互間的敵意以及那種頻繁地在戰爭過程中達到頂峰的暴力的一種敘述。海上商業對於國傢的財富及其實力的深遠影響,早在這些千真萬確的原則昭然於天下之前,就已被洞察秋毫,而正是這些原則指導着其增長與繁榮。為了使本國民衆所獲取的好處超越尋常的份額,有必要竭盡全力排斥掉其他競爭者:要麽通過壟斷或強製性條令的和平立法手段,要麽,在這些手段不能奏效時,訴諸直接的暴力方式。
  利益的衝突,以及由相互對立的試圖瓜分更大商業好處--如果不是全部的話--與遠方歸屬待定之商業地區的舉措所産生的憤怒情緒,必將導致一場血戰。另一方面,由其他原因而起的紛飛戰火,在其方式和本質上,已經根據是否控製海洋而得到了脫胎換骨式的改變。因此,海上力量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軍事史。在其廣阔的畫捲中藴涵着使得一個瀕臨於海洋或藉助於海洋的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據。正是這點構成了我們本書將主要討論--儘管並非惟一討論--的內容。
  舉世聞名的軍事大傢均認為,關於已逝時光的軍事歷史研究--正如這本著作所為--對糾正戰爭的指導思想,幫助建立靈巧的戰略戰術行動乃是至關重要的。拿破侖就在衆多的沙場决戰中點出了有必要為胸懷大志的軍人所研究的部分,如亞歷山大、漢尼拔及愷撒的戰役。當然,對於他們而言,火藥當時還不為所知。在衆多的職業研究人員中,如今存在有一種重大的共識,即:儘管許多戰爭的具體情況,隨着武器的進步因而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然而,在歷史的教科書中卻有某些教義是永恆的,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它們完全可以被提升到一般原則的高度。同樣的原因,儘管過去半個世紀的科學進步對於海軍武器裝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以及蒸汽的引入成了海上動力源,但通過對海上决戰一般原則的闡釋,重溫昔日海上戰爭的歷史研究仍將是具有指導與啓發意義的。
  ……
  1788年尼羅河之戰,不僅是英國對於法國艦隊的一場壓倒性勝利,而且也對摧毀拿破侖的法蘭西在埃及軍隊之間的交通綫産生了决定性影響。就其戰鬥本身而言,英軍統帥納爾遜做出了偉大戰術思想的精彩絶倫的示範。如果事實如此,正如所定義的那樣,那是"一種銜接好戰役之初與戰役發展過程的藝術"。那種特定的戰術銜接取决於今日已不復存在的一個條件,即一支拋錨停泊處於背風的艦隊無力前去救助被摧毀前的處於上風位置的戰艦。然而,作為銜接基礎的原則,卻沒有過時,即選擇敵軍隊列之中最不太容易獲得救助的部分,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攻擊。傑維斯海軍上將在聖文森特角一役,就是遵循了同樣的原則。當時,他用15艘戰艦取勝了對方27艘戰艦,儘管在這一事例中,敵軍並沒有拋錨停泊,而是處於行進間。然而,人類的心智是如此構成的,以至於他們對於條件的稍縱即逝更容易留下印象,而不是應付這些情況的永恆原則。在納爾遜大獲全勝對於戰爭進程的戰略影響方面,正好相反,其中的精神不僅易於把握,而且立即被視為在我們的今日仍有用武之地的原則。埃及企業生存的關鍵取决於與法國的聯繫能夠暢通無阻。尼羅河大捷摧毀了這樣一支海上力量,而這正是交通綫得以保障的惟一指望,這樣,最終的失敗就在了定局。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僅發動這場打擊遵循了摧毀敵人交通綫的法則,而且時至今日,同樣的原則依舊有效,在單層甲板船的時代與大帆船或蒸汽艦船的歲月裏並無二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武漢大學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論語》:東方聖經(1)第3節:《論語》:東方聖經(2)
第4節:《論語》:東方聖經(3)第5節:《論語》:東方聖經(4)第6節:《論語》:東方聖經(5)
第7節:《論語》:東方聖經(6)第8節:《論語》:東方聖經(7)第9節:《論語》:東方聖經(8)
第10節:《論語》:東方聖經(9)第11節:《論語》:東方聖經(10)第12節:《莊子》:道傢寶典(1)
第13節:《莊子》:道傢寶典(2)第14節:《莊子》:道傢寶典(3)第15節:《莊子》:道傢寶典(4)
第16節:《莊子》:道傢寶典(5)第17節:《莊子》:道傢寶典(6)第18節:《莊子》:道傢寶典(7)
第19節:《莊子》:道傢寶典(8)第20節:《莊子》:道傢寶典(9)第21節:《莊子》:道傢寶典(10)
第22節:《莊子》:道傢寶典(11)第23節:《莊子》:道傢寶典(12)第24節:《莊子》:道傢寶典(1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