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兩千年中國歷史中的風雲變局:喋血的權杖(精選)   》 七 挾天子以令諸侯(1)      王覺溟 Wang Jiaoming

  實際上,大漢帝國很久以來就一直徘徊在懸崖邊上了,董卓充其量不過是臨門一腳將其踢落而已。
  這臨門一腳很多人想踢。可要麽在中場就被對手攔截,要麽由於惡意衝撞被歷史黃牌罰下,總之都沒踢成。
  所以,董卓這一腳不能排除一定的偶然性。所以,也不能把功勞(或者應該叫責任?)全算在他頭上。
  既然想踢的人多的是,那麽主力隊員一死,場外蠢蠢欲動的候補當然就猛撲上去了。
  殺了董太師,還有後來人。
  董卓死後僅兩月,其部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就自關東起兵,打着為董太師報仇的旗號,一路糾集了十幾萬人殺入關中,圍攻長安。呂布手下的士卒叛亂,打開城門,李傕等人率部攻入。呂布與其展開巷戰,兵敗,亡走出關。
  剛過了幾天太平日子的長安城又遭遇了一場血流成河的屠殺
  那些年頭,刀兵與戰亂已經構成老百姓主要的生活內容,保住一條命,活一天算一天,就是他們最奢侈的願望。
  而所謂的太平日子,也不過是一場場災難之間的短暫間歇。
  叛軍占領長安後,王允被殺。小皇帝劉協一轉手又成了李傕等人的花瓶。李傕被任命為車騎將軍,郭汜任後將軍,樊稠任右將軍。三人共同把持朝政。張濟任鎮東將軍駐守弘農(今河南靈寶市東北)。
  然而,三個武夫共捧一隻花瓶的局面,不可能維持太久。
  僅僅過了三年,他們就開始自相殘殺。
  樊稠驍勇善戰,頗得人心。李傕忌憚,就在一次軍事會議上幹掉了他。
  剩下李傕和郭汜,表面上比以前更親密,內心則猜忌日深。用郭汜他老婆的話說:“一棲不兩雄。”一個雞窩裏不能有兩衹公雞。
  話糙理不糙。沒多久,兩衹公雞就幹上了。
  而京師長安也真的變成了荒亂的雞窩。自從李傕等人的軍隊占領長安之後,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對百姓的侵奪擄掠。次年,天災又緊隨着兵禍而來:從四月到七月,一連三月滴雨未落,𠔌價漲到五十萬一斛。老百姓吃不起𠔌米,就吃人肉。董卓剛死的時候,長安地區的居民還有幾十萬戶,可短短兩年之間,被殺的被殺,餓死的餓死,剩下來的互相烤着吃了,已經快玩完了。而現在兩支軍隊又在長安的大街小巷天天廝殺火並……
  獻帝劉協實在看不下去,就派大臣去調解糾紛。這一來反倒提醒了李傕:天子還在。他腦子一轉,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皇帝、宮女和宮中所有的寶物金帛,一股腦兒全都劫持到了自己的軍營裏,然後一把火將皇宮、官署和附近的所有民宅燒了個精光。郭汜也毫不示弱,把朝堂上的公卿都綁架到營中做人質。
  一個劫持皇帝,一個綁架公卿,雙方又打了幾個月,直打得筋疲力勁兩敗俱傷。遠在弘農的張濟一看,機會來了,於是率兵趕到長安,出面調停。李、郭二人都想獲得一個喘息和休整的機會,於是各出一女為質,達成了停火協議。
  張濟不敢逗留,立即護送天子車輦嚮弘農進發。
  興平二年(195)七月,獻帝劉協終於離開了令他痛苦不堪的長安。
  可是,十四歲的天子並不知道路在何方。
  在大漢帝國廣袤的土地上,他不知道哪裏可以容得下一張小小的帝座。
  天子出了長安,馬上任命張濟為驃騎將軍。許多將領也都忙不迭地趕來護駕。有一個叫楊奉,是從李傕處叛逃的一個部將,隨即被任命為興義將軍。還有一個叫董承,是董太後的侄子,被任命為安集將軍。
  將軍們圍着天子前呼後擁地上路了。
  可是,這些護駕的人本身也是軍閥。
  此去的一路上,碰到的還是軍閥。
  而所有軍閥心裏面衹想着同一件事——挾天子以令諸侯。
  所以這一路走得極其艱難。
  十月初一,隨行的郭汜舊部夏育和高碩就計劃挾持天子往回走,於是楊奉、董承便跟他們幹了一仗。仗總算打贏了。初五到了華陰(今陝西華陰)。當地軍閥段煨趕緊奉上好吃好穿,然後就希望天子進入他的軍營中歇息。楊奉、董承等人當然不樂意,就說段煨要造反。天子左右為難,當天夜裏衹好在道旁露宿。過了幾天,兩邊就打了起來。一直打了十幾天,皇帝好說歹說,雙方纔罷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絮言(1)序言·絮言(2)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1)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2)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3)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1)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2)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3)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4)三 喪鐘為誰而鳴(1)
三 喪鐘為誰而鳴(2)三 喪鐘為誰而鳴(3)
四 一語成讖(1)四 一語成讖(2)
四 一語成讖(3)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1)
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2)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1)
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2)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1)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2)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3)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4)三 趙王府的上空晦氣盤桓(1)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