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百話   》 80.溫庭筠:五七言詩四首      施蜇存 Shi Zhecun

  溫庭筠,太原人,字飛卿,太宗時宰相溫彥博的後裔。他和李商隱同時,可能稍長幾年。他的詩,風格與李商隱相同,當時便齊名並稱為“溫李”。他的身世遭遇,也和李商隱很相似,同是為令狐綯所壓製。雖然新舊《唐書》都有他的傳記,可是都不詳細,而且與其他資料出入很大。《舊唐書》說他:“初至京師,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公卿傢無賴子弟,裴誠、令狐滈之徒,相與蒱飲,酣醉終日。由是纍年不第。”《新唐書》說他:“文思神速,多為人作文。大中末(公元八六O年),試有司,廉視尤謹。庭筠不樂,上書千餘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執政鄙其所為,授方城尉。”這兩段史傳都沒有說他成進士,但《新唐書》記載他在試場中嚴密監視之下,已為八個人做了槍手,而自己還能寫成千餘字的考卷。最後兩句,恐怕有節略。執政者既然鄙其所為,為什麽還要授以方城尉之職?應該是進士及第之後,不給他做校書郎之類的清流官,而把他外任為縣尉。
  《全唐詩話》、《唐詩紀事》都說他是“謫為方城尉”,並且還載了當時朝廷的製詞雲:“孔門以德行為先,文章為末,爾既德行無取,文章何以稱焉。徒負不羈之才,罕有適時之用。”據此可知他的被降謫,是由於品德惡劣。但既然方城尉是降謫的結果,那麽他原先又是什麽官職呢?這一情況,也無可考查。
  史傳都沒有說他做過國子助教,但《花間集》中卻稱他為“溫助教”。又《寶刻叢編》記載有《國子助教溫庭筠墓志銘》,是他的弟庭皓所撰。這就可以證明他最後的官職是國子助教,並不象《全唐詩話》所說的“流落而死”。近年夏承燾先生作《溫飛卿年譜》,蒐集資料甚多,考證甚詳,但對於這些問題,還未能解决。大約溫庭筠這個人,品德遠不如李商隱。他的缺點,一是恃纔傲物,喜歡譏諷別人,以致得罪了許多人。二是沉湎於酒色,行止不檢,以致為士林所不齒。但他的仕宦前程,主要是為令狐綯所壓製,這又和李商隱一樣了。
  溫庭筠的詩,其聲色之美,和李商隱不相上下,但其詩意卻遠不及李商隱。李詩有比興者多,溫詩純用賦體,絶少言外之意。嚴羽《滄浪詩話》說宋初楊、劉等人倡“西昆體,即李商隱體,然兼溫庭筠”。我以為這句話說倒了。西昆詩人雖然竭力摹仿李商隱,然而他們的詩,衹能學到溫庭筠。後世學西昆體者,也大多衹學象了溫庭筠。
  明人顧璘在評點《唐音》時批評溫庭筠道:“溫生作詩,全無興象,又乏清溫。句法刻俗,無一可法。不知後人何以尊信。大抵清高難及,粗濁易流,蓋便於流俗淺學耳。餘故恐鄭聲亂雅,故特排擊之。”清初賀裳在《載酒園詩話》中引述顧璘這段評論,但是他以為顧璘的話未免過分。他以為“大抵溫氏之才,能瑰麗而不能淡遠,能尖新而不能雅正,能矜飾而不能自然,然警慧處,亦非流俗淺學所易及”。綜合這兩傢意見,我以為說溫詩“句法刻俗,無一可法”,確是排擊太甚。我倒同意賀氏,以為溫詩亦有“非流俗淺學所易及”之處。不過賀氏謂溫庭筠的才情“能瑰麗而不能淡遠”三句,我覺得也有些過分。淡遠、雅正、自然,這三種風格,溫庭筠並不是沒有。
  溫庭筠的詩,有兩種風格。一種顯然是受李賀影響的齊梁體小樂府,和辭藻穠豔的七言律詩,這是賀裳所謂瑰麗的一面。另一種是寫行旅、登覽的五言律詩,這些詩仍然是從王維、孟浩然、劉長卿等人的風調發展而來,並不用瑰麗的辭藻,這是賀裳所謂淡遠的一面。李商隱沒有這一類的五言律詩,所以他的全部詩作,聲、色是一致的。溫庭筠的全集中,有聲色截然不同的現象。
  溫庭筠詩集前三捲都是樂府詩。選題造句,摹仿李賀的痕跡非常明顯,但有寫得很好的,現在舉例一首:
  湘宮人歌
  池塘芳意濕,夜半東風起。
  生緑畫羅屏,金壺貯春水。
  黃粉楚宮人,方飛玉刻鱗。
  娟娟照棋燭,不語兩含嚬。
  這首詩如果放在《李長吉歌詩》中,恐怕沒有人能看出是溫庭筠的詩。句法、結構、神情、面目,全是李賀的特徵。全詩無法逐句講解,衹能大略感到第一、二句是寫時、地。地是在池塘邊的宮閨中,時是春天夜半。第三、四句是宮閨內景:用翠緑色畫的屏風,有滴漏報時的銅壺。第五句是點明題目:額上點着黃粉的楚國宮人。第六句不可解。“方飛”,一本作“芳花”,但也無法講得通。不過這一句的作用,大概總是描寫這兩個宮女的裝飾。第七、八句是寫這兩個宮女對着殘棋短燭,含嚬夜坐,表現了她們的怨情。題目是《湘宮人歌》,內容就是“宮怨”。
  三洲詞
  團圓莫作波中月,潔白莫為枝上雪。
  月隨波動碎潾潾,雪似梅花不堪折。
  李娘十六青絲髪,畫帶雙花為君結。
  門前有路輕別離,惟恐歸來舊香滅。
  《三洲詞》,或稱《三洲麯》,是流行於巴陵三江口的民歌。那地方的商人乘船從長江上下,販貨經商。歌辭內容就寫商人重利輕別,使妻子在傢,空房獨守,有華年易老之感。這首詩前四句是比喻。波中之月,雖然是圓的,但波動而月就碎,這團圓便是虛假的。樹枝上的雪雖然潔白如梅花,但它終不能折下來當作梅花,插瓶供賞。第五、六句寫一個假擬中的李娘,年纔十六,就已經嫁人了。結髪、結帶,都是結婚的代詞。第七、八句寫門前有水路直通揚州,做商人的丈夫輕易就離別而去,衹怕你回來時已聞不到舊時的香了。“舊香”,用來象徵青春年少。
  過陳琳墓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纔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這是一首和李商隱風格相同的七言律詩。所謂西昆體,從宋初的楊億到明末清初的陳子竜、錢謙益,主要是摹擬這一路的律詩。它們音調雄健,辭藻豐腴,或者穠麗,詩意的邏輯結構明白清楚,在明、清人的鑒賞標準中,這是唐律的典範。
  這首詩是溫庭筠的名作,許多選本都選了它,也有許多人給作了註解。我本來不想在這裏選講。可是一檢諸傢註解,發現有幾句似乎大傢都沒有講通,因此就憑我的瞭解,提出另一些講法,與讀者商榷。
  第一句的“青史”,衹有曾益註引江淹的文句“並圖青史”,算是註出了這個語詞的來歷。其實這個註可有可無,因為“青史”二字早已成為普通常用的名詞,意義就是歷史書。“遺文”二字,郝天挺註云:“《三國志》有《陳琳傳》。”這樣一註,這句詩就被解釋為“曾經在《三國志》這部史書中讀到你的傳記。”溫庭筠分明說是:“見遺文”,怎麽可以理解為讀到陳琳傳記呢?問題在於“青史”二字不能死講作《三國志》之類的史籍。在文學修辭中,一切古書都可以稱為“青史”。溫庭筠這句詩是說“我曾在古書中見過你的文章。”廖文炳解釋就不用郝天挺的註,他說:“此言陳琳文章,曾於青史中見之。”這就講通了。
  第四句的“霸纔無主”,瀋德潛釋雲:“言袁紹非霸纔,不堪為主也。有傷其生不逢時之意。”這是以為“霸纔”是指袁紹。但陳琳先在袁紹幕府,袁紹死後,歸依曹操。袁紹既不是霸纔,難道曹操也不是霸纔嗎?既以“霸纔”為指袁紹,那麽,“霸纔無主”應當講作“袁紹無主”,怎麽能講作“袁紹不堪為主”呢?“無主”並不是“非主”,這個講法,顯然是不通的。富壽蓀在《校記》中指出了“瀋說非是”。又引用紀昀的《瀛奎律髓刊誤》雲:“‘詞客’指陳,‘霸纔’自謂。此一聯有異代同心之感,實則彼此互文,‘應’字極兀傲,‘始’字極沉痛。通首以此二語為骨,非吊陳琳也。虛𠔌以‘霸纔’為曹操,謬甚。”虛𠔌是《瀛奎律髓》的編者方回,他解此詩,以為“霸纔”是指曹操。這與瀋德潛同樣錯誤,使下面“無主”二字講不通了。紀昀駁斥了方虛𠔌之謬,而以“霸纔”為溫庭筠稱許自己,我看也是半斤八兩。既然溫庭筠自嘆“霸纔無主”,為什麽不可憐自己,反而要可憐陳琳呢?文學研究所編註的《唐詩選》采用了紀昀的講法,解釋道:“作者自命有經世之才而無所依托,所以對陳琳同情。”但是,緊接下去,卻又說:“陳琳先後依袁紹,曹操,也衹是做一些文字工作,並非被重用,所以作者仍然覺得他可憐。”這一段解釋豈非前後矛盾?到底誰是“霸纔無主”呢?這裏,衹有四個可能。不是袁紹,便是曹操,而他們二人都用不上“無主”。不是溫庭筠自己,便是陳琳,既然下半句是“始憐君”,可知應當理解為作者溫庭筠在憐陳琳這個王霸之才不遇明主。雖然憐陳琳,也就是憐自己,這可以從上句“詞客有靈應識我”的語氣中體會出來。從思維邏輯的角度來看,這二句的次序是倒裝了。先是憐惜陳琳的霸纔無主,然後纔希望陳琳地下有靈,會知道我和你的遭遇相同。這樣理解,豈非句句都可通?可是在四個可能中,偏偏沒有人理解“霸纔”是指陳琳的,這卻出於我的意外。
  結句“欲將書劍學從軍”,郝天挺引王粲詩“從軍有苦樂”作註,也衹是註出了字面的來歷,而沒有註明其意義。廖文炳解釋道:“餘也飄零過此,追摹遺風,亦將以書劍之術,學公之從事於軍中也。”《唐詩選》亦采此解,釋雲:“末兩句說在這裏臨風憑吊,倍覺傷感,並非無故。因為自己也正要學陳琳的榜樣,攜帶書劍去從軍。”很奇怪,陳琳在袁紹、曹操軍府中,典記室,為軍謀祭酒,在當時都算作“從軍”,而溫庭筠還要憐他“霸纔無主”。溫庭筠在令狐綯、徐商節鎮幕中,也已經是“從軍”了,為什麽還要學陳琳的榜樣?我以為這一句的意義是棄文就武,用班超投筆從戎之意。作者既有感於陳琳的“霸纔無主”,因此想用自己的兵書劍術去輔佐一位明主,以施展自己的王霸之才。他並不是要學陳琳的榜樣,而是要以陳琳的遭遇為鑒戒。這一句詩,似乎前人都理解錯了。楊炯《從軍行》結句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他的從軍,不是去當參軍記室啊!
  八句律詩,有三句被講解得歧義紛紜,這也是說詩不易的一例。
  送人東歸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
  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顔。
  溫庭筠作行旅、送別詩,多用五言律體,與瑰麗的七言律詩、五言排律,或樂府詩迥然不同。如《利州南渡》、《商山早行》等,都是他的著名五律,已為許多選本所選錄,現在避熟就生,舉這一首為例。
  詩題本作《送人東遊》,但註云:“一作東歸”,我以為原本應是“東歸”,因為詩中有“天涯孤棹還”一句可知。但也許有人看了“浩然離故關”一句,便以為是東遊,就改了題目。以誤傳誤,至今未改難。現在我認定這是一首送友人東歸的詩。
  起二句點明題目:在黃葉紛紛墜落的荒城中,你浩然有出關回鄉之志。“故關”即“舊關”或“古關”,顧予鹹註引庾信詩“函𠔌故關前”,則此處恐怕也是指函𠔌關。大約有人以為“故關”即“故鄉”,因此把詩的內容誤為送人東遊了。“荒戍”是荒涼的邊城,可知送人之處不在都城,而在邊遠的小邑。頷聯寫景,點出東歸的目的地,可知這位朋友是回到江漢之間的老傢去。頸聯抒情,從詩意來看,這兩句也是倒裝句。你是天涯孤客,現在回歸老傢,在這個江漢流域中,有幾個老朋友還生存着呢?這是對東歸友人的寂寞不得志表示同情,也感慨那邊的舊友凋零,久無消息。結尾二句,表惜別之情,希望有朝一日,重新相見,大傢喝一杯酒,以慰籍離別之情。情字不協韻,就用“顔”字代替。“何當”,唐人語,詩中常見,即“何時”、“何緣”。
  這是五言律詩的正格。起承轉合,思維邏輯很清楚。中間二聯,一寫景,一抒情,也符合於宋人一虛一實的要求。結句所表達的也是一般人臨歧握別時的思想言語。無論從思想性或藝術性來衡量,這首詩都衹是平穩而已,不能說有什麽特長,在溫庭筠的全部作品中,它也排不到上乘。但是,溫庭筠生於晚唐,他的詩就列入晚唐詩。而晚唐詩是為後世詩論傢所瞧不起的。高棅編選《唐詩品匯》,把晚唐詩人幾乎都列入“餘響”一級。後來他選定《唐詩正聲》(《唐詩品匯》的簡編本),就根本不選晚唐詩。可知他以為晚唐詩中,沒有正聲。這種過於輕視晚唐詩的成見,使許多詩人的作品不能獲得公正的評價。溫庭筠、李商隱的那些穠麗的豔情詩,太突出了,為初、盛、中唐所未有,即使鄙薄晚唐詩的詩論傢,也不能不另眼相看。至於溫庭筠的那些歌詠行旅,遊覽山寺的五言律詩,就被壓在“餘響”中,似乎遠不如他的前輩詩人了。現在,我們即以這首《送人東歸》為例,如果把它編在劉長卿、戴叔倫等大歷詩人的詩集中,恐怕也不會有人發覺是誤入。在《唐詩品匯》中,劉長卿、戴叔倫的五言律詩都列入“接武”一級,我就不能不為溫庭筠叫屈了。
  溫庭筠的詩,文字與意境都比李商隱淺顯,論藝術性,這是他的短處;論大衆化,這是他的長處。韋縠《才調集》選溫庭筠詩六十一首,李商隱詩四十首,為全書諸詩人中選詩最多的,這就反映着溫、李詩在五代時的盛行,同時也說明了北宋初時行西昆體的淵源。而溫庭筠詩在當時,比李商隱有更多的讀者,也由此可見。
  宋代以後,情況一變。穠麗詩以李商隱為代表,選了李商隱就不選溫庭筠。五言律詩因為屬於晚唐而被輕視。於是溫庭筠在唐詩中的地位大大地被貶低了。
  賀裳着眼於溫庭筠詩集中的一大半豔體詩,因而說他不能淡遠、雅正和自然,現在我從溫庭筠的五、七言律詩中摘選幾聯並不穠麗的名句,以供讀者評品,大概可以證明溫庭筠不是不能作淡雅自然的詩吧!
  七律摘句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利州南渡》)
  一院落花無客醉,五更殘月有鶯啼。(《經李徵君故居》)
  廟前晚色連寒水,天外斜陽帶遠帆。(《老君廟》)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南湖》)
  湖上殘棋人散後,嶽陽微雨鳥歸遲。(《寄李遠》)
  五律摘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
  萍皺風來後,荷喧雨到時。(《盧氏池上遇雨》)
  波上旅愁起,天邊歸路長。(《旅次盱眙》)
  千峰隨雨暗,一徑入雲斜。(《處士盧岵山居》)
  魚????橋上市,燈火雨中船。(《選淮陰縣令之官》)
  細雨無妨燭,輕寒不隔簾。(《偶題》)
  野梅江上晚,隄柳雨中春。(《和段阿古》)
  鳧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煙。(《渚宮晚春》)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五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王績:野望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3.楊炯:從軍行
4.五七言絶句四首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8.雜言歌行三首9.陳子昂:感遇詩(上)
10.陳子昂:感遇詩(中)11.陳子昂:感遇詩(下)12.王梵志詩
13.初唐詩餘話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18.高適:燕歌行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邊塞絶句四首23.五言絶句四首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