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陈丹青最钟爱作品:纽约琐记   》 第8节:我的画室(1)      陈丹青 Chen Danqing

第8节:我的画室(1)
  我的画室
  带天窗的画室早已不时兴了,同架上绘画一样,成了古董。纽约艺术家的梦是租用老式工厂仓房整层打通的大画室(英文叫做“Loft”),面积两百平方米上下,大得可以骑自行车转。如果在苏荷一带,月租三五千。再花个几万装修,隔成画室、书房、卧室,然后买来中东地毯、南美盆栽、非洲的木雕、欧洲的古玩——“Loft”其实不仅是画室,它代表后现代的生活方式,纽约上流文艺人的地位,加上每月一叠高额账单。
  那么去租带天窗的画室。且慢:更贵。古董会便宜吗?何况这古董是一个房间。60年前的前卫艺术家有福了:那时,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没进入消费时代,即便在二战期间寄居纽约的曼·雷、杜尚也能在下东城以低租金(才几十块钱)享受带天窗的画室。
  咱社会主义怎样呢?瞧如今北京新盖的古董四合院,叫价一百万。美金。
  我怀念中央美院“U”字楼带天窗的画室(现在上学也得交学费了吧?)。那年头,在我结束八年插队生活的眼光看来,天窗就是天堂,光芒从上而下照在人脸人体上,雍雍穆穆,简直伦勃朗。
  人各有记忆。开课那天,侯一民先生笑吟吟走进来。走到我的画架子跟前,他指着老旧的地板说:“就在这儿。就在这儿他们殴打我,连着打十几天,不让回家。”
  如今,“U”字楼成了所有美院同仁的记忆。前年造访旧美院,每间教室上了封条,一枚封条旁还留着陈年标语:“欢迎新同学”。新同学呢,都在西八间房万红街二号新美院的新画室:高大、空阔,没有天窗,原先就是厂家的房子。我转了一圈,想起纽约的“Loft”。
  上美院以前,我在中国有过几处临时“画室”(据说偷儿格外记得作案的地方)。1974年江西省美术“办公室”在井冈山举办“学习班”,我有幸混在那儿画了第一幅油画创作。1976年在拉萨“人民广场”的文化馆画好多藏人痛哭,出门北望即布达拉宫。1977年是在南京街巷深处两位朋友的私房,我辗转其间赶一幅部队进藏的大创作。记得想看我画画的小哥们儿连连敲门,我不应,可陋室板扉缝隙太宽,瞒不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艺术教育(1)第2节:艺术教育(2)第3节:艺术教育(3)第4节:绘画的观众(1)
第5节:绘画的观众(2)第6节:绘画的观众(3)第7节:绘画的观众(4)第8节:我的画室(1)
第9节:我的画室(2)第10节:我的画室(3)第11节:我的画室(4)第12节:我的画室(5)
第13节:我的画室(6)第14节:我的画室(7)第15节:我的画室(8)第16节:艺术与良心(1)
第17节:艺术与良心(2)第18节:艺术与良心(3)第19节:艺术与良心(4)第20节:艺术与良心(5)
第21节:艺术与艺术家第22节:艺术与自由第23节:美术馆(1)第24节:美术馆(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