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水经注 》
卷八
郦道元 Li Daoyuan
○济水二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传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菏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迳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
迳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
为侯国。北济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
曰祁都也。
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以济水出其北,东注,中六年,分梁,於定
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於封邱县,即
《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
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迳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
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於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
《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
故班固云,文湮枣野也。今无水。其故渎东北迳南北二棣城间。《左传·襄公五
年》,楚子襄伐陈,公会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迳酸枣县故城南,韩
国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
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
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县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
讼观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召公大贤,犹舍某棠,区区
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邱陵之逦迤,亚五岳之
嵯峨,言壮观也。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披面而
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
号曰同池陂。又东迳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胙、祭,周公之胤
也。濮渠又东北,迳燕城南,故南燕,姞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
为阳清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迳桃城南,即《战国策》所
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
沟。濮渠又东北,又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迳酸枣城北,延津
南,谓之酸水。《竹书纪年》曰:秦苏胡率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者也。
酸渎水又东北,迳燕城北,又东,迳滑台城南,又东南迳瓦亭南。《春秋·定公
八年》,公会晋师於瓦,鲁尚执羔,自是会始也。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
濮渠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邱城之者也。
或亦谓之宛亭。《春秋》:甯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曰:长垣西南,近濮水
也。京相璠曰:卫地也。似非关究,而不知其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
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泽北有坛陵亭,亦或谓之大陵城,非
所究也。又有桂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
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按《史记》齐威王使田忌击魏,败之桂陵,齐于是强,
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濮渠又东,迳蒲城北,故卫之蒲邑,孔子将之卫,路出于
蒲者也。《韩子》曰:鲁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粟馈众。孔子使子贡
毁其器焉。余按《家语》言仲由为蒲宰,修沟渎。与之箪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
无鲁字。又入其境,三称其善。身为大夫,终死卫难。濮渠又东迳韦城南,即白
马县之韦乡也。《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故国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
井,皆隧道下,俗谓之江井也。有驰道,自城属於长垣。濮渠东绝驰道,东迳长
垣县故城北,卫地也,故首垣矣,秦更从今名,王莽改为长固县。《陈留风俗传》
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为侯国。县有祭城,
濮渠迳其北,郑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者也。圈称又
言长垣县有罗亭,故长罗县也。汉封后将军常惠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更
长罗为惠泽,后汉省并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又有长罗冈、蘧伯
玉冈,《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伯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家
《东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邱墟兮,生荆棘之蓁
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飨其邱坟。惟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殁而名存。昔吴
季札聘上国,至卫,观典府,宾亭父畴,以卫多君子也。濮渠又东,分为二渎,
北濮出焉。濮渠又东,迳须城北,《卫诗》云,思须与漕也。《毛传》云:须,
卫邑矣。郑云:自卫而东,迳邑,故思。濮渠又北,迳襄邱亭南。《竹书纪年》
曰:襄王七年,韩明率师伐襄邱;十年,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邱者也。濮
水又东,迳濮阳县故城南。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
濮水而死矣。后卫灵公将之晋,而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于是
水也。濮水又东,迳济阴。离狐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瑞狐也。《郡国志》曰,
故属东郡。濮水又东,迳葭密县故城北。《竹书纪年》,幽公三年,鲁季孙会晋
幽公于楚邱,取葭密,遂城之。濮水又东北,迳鹿城南。《郡国志》曰:济阴乘
氏县有鹿城乡。《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於鹿上。京、杜并谓此亭也。濮水
又东,与句渎合,渎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阳县,东南迳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
谷邱也,《左传》以为句渎之邱矣。县处其阳,故县氏焉。又东,入乘氏县,左
会贞濮水,与济同入钜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钜野,亦《经》所
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入于钜野也。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钜野
薛训渚,历泽西北流,又北迳阚乡城西,《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经》书:公
会宋公于阚。《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阚亭。《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
县阚乡城中,冢高七丈,常十月祠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
《十三州志》曰:寿张有蚩尤祠。又北,与济渎合。自渚迄於北口,一百二十里,
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渠通济。至义熙十三年,刘武帝西入
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春秋·庄公十
八年经》书:夏,公追戎于济西。京相璠曰:济水自钜野至济北,是也。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
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生《述征记》曰:清河首受
洪水,北注济,或谓清即济也。《禹贡》:济东北会於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
北则清口,清水与汶会也。桑钦曰: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西南入济是也。济水又
北,迳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
以证梁父,为不近情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
移,故侧岸也。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垞,垞
东三里即济水。
济水又北,迳须朐城西。城临侧济水,胡须朐国也。《春秋·僖公二十一年》,
子鱼曰:任、宿、须朐、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杜预曰:须朐在
须昌县西北,非也。《地理志》曰:寿良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
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王纷碑》,汉
中平四年立。济水又北迳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
璠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
有微子冢。济水又北,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焉,谓之马颊水者也。
△又北过须昌县西。
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秦以为县。汉高
帝十一年,封赵衍为侯国,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济水又北,迳鱼山东,左合
马颊水。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马
颊水又迳桃城东。《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杜预曰:
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马颊水又东北流,迳鱼山南,山即吾山也。
汉武帝《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
终焉之志。及其终也,葬山西,西去东阿城四十里。其水又东,注于济,谓之马
颊口也。济水自鱼山北,迳清亭东。《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京
相璠云: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是下济水通
得清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是故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以为
固。即是水也。
△又北过谷城县西。
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馀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
齐桓公以鲁庄公三十二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
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谷有黄
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迳谷城西,
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迳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
又西北,入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
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
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
得言彼也。济水又北,迳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左丘明云:襄公二
年,王子城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
子城,济北郡治也。京相璠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
△又北过临邑县东。
《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王莽之谷城亭也。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
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三年》,齐、郑会於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京相
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
渎流移,故侧岸也。
济水又北,迳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会於鲁济,
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
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
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
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
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乌鸟之声,
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杜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
耆老言,郭巨葬母处,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馀里。济水
又东北,至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滔《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
当者也。宋武帝西征长安,令垣苗镇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称。河水自四渎口东
北流而为清。《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迳洛当
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
△又东北过卢县北。
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尔雅》曰:水草交曰湄。
通谷者微。犍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交合也。郭景纯曰:微,水边通谷也。《释
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
济水又迳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
在北故也。
济水又迳升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升,将家居之,以避时难,
因谓之升城焉。
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
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迳东太原郡
南。郡治山茌。西北,与宾溪谷水合。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北迳卢县故城北,
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迳卢县故城东,而北
流入济,俗谓之为沙沟水。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
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於此谷,因谓之朗
公谷。故车频《秦书》云:苻坚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
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即此谷也。
水亦谓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迳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迳猎山东,又
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经》书,齐侯唁公于
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左传》所谓督阳者也,汉
兴,改之曰阿矣。汉高帝十一年,封高邑为侯国,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谓是水
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建武五年,耿弇东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即是处
也。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
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
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
《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
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揪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
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
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引水为
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迳历城北。西
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迳东城
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於济,谓之泺口也。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
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
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却克战於鞍,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於木而止。丑父使公下,
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却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
者,有一於此,将为戮矣。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
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於济。
△又东北过台县北。
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迳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
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巨合水又北
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迳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
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泉。北迳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迳东平陵县
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
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
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其水又北,迳巨合城东,
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西北迳台县
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自野
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迳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听
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於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
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迳台城东,又西北,入
于济水。
△又东北过菅县南。
济水东,迳菅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
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
迳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邱城,
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
北迳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
济水又东,有杨绪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迳土鼓城东,又西北
迳章丘城东,又北迳甯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北过梁邹县北。
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
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迳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
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泷水,北迳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
东,北迳萌山西,东北入於泷水。泷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
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孟子》曰:仲子,齐国之
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辟兄离母,家于於陵,即此处也。其水又
迳於陵县故城西,王莽之於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之子昱为侯
国。其水北流注于泷水,泷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济南梁邹县有袁水”
者也。泷水又西北,迳梁邹县故城南,邹平又北,屈迳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
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
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东观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
《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
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罢
军之罢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
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
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
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
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迳高昌县
故城西。按《地理志》曰: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
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南。伏瓒齐记》曰:博昌城
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
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
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
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
济水又迳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
吕尚封於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胡公徙薄
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
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
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
济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利县西。
《地理志》曰: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
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
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
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缀流者,
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
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汳水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迳已氏县故
城西,又北迳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
北迳楚丘城西。《地理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预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
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
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
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迳成武县西,又东北迳郈城东,疑郈
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迳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
·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
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
菏水又东南,迳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
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
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
济也。《尚书》豫州下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
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骃《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
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钟睢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
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未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
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
菏水又东,迳昌邑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县故梁也。汉景帝中六年,分
梁为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以封昌邑王髆。子贺嗣。贺废,国除,
以为山阳郡,王莽之钜野郡也,后更为高平郡,后汉沇州治。县令王密怀金谒
东莱太守杨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沇州刺
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剡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
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褎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
陵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
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
《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迳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
山也。
△又东过东缗县北。
济水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济水又东,迳东缗
县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三州记》
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封
冯异长子璋为侯国也。
△又东过方与县兖州北为菏水。
济水东迳重乡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菏水又东迳武棠亭
北,《公羊》以为济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
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所谓菏水也。
菏水又东迳泥母亭北,《春秋左传·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
菏水又东,与钜野黄水合,菏济别名也。黄水上承钜泽诸陂。泽有濛淀,育陂,
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渚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
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
山阳高平人,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馀,镂石
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凤
麟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黄水又东,迳钜野县北,何承天
曰: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
城之所在则钜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麟于是处也。《皇览》曰:
山阳钜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蚩尤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
身体异处,故别葬焉。黄水又东,迳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
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戴延之
《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隶校尉鲁峻冢,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
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
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
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
中郎传珍之,谘议参军周安穆,折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
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
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
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
雕镂,然洽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名件
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
号为死友矣。黄水又东南,迳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任城县在北,夏后氏之任
国,王莽之延就亭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国。县有诗亭,《春秋》之诗
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
侯国。其水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
菏水又东,迳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
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东观汉记》曰:
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
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
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
军,与刘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
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
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
《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
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猚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迳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猚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
湄。济水又南,迳彭城县故城东,不迳其县北也,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
《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
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
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
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
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
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龋
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葬之徐中,今
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
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
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
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
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於此,所
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