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位于赤线上,终年烈日炎炎,水分蒸发量很大。据统计,百分之八十五的湖水是直接从湖面蒸发掉的,其余百分之十五则流入尼罗河。整个大湖只有北端一个出口,即尼罗河的上源维多利亚尼罗河。浩浩湖水,只供尼罗,维多利亚湖因此有尼罗河天然水库之称。湖水从乌干达的工业城市金贾附近汹涌而出,形成一个巨大瀑布。那里,建有东非最大的欧文瀑布水电站,年发电量11亿度,供乌干达和肯尼亚两国能源之需。湖水通过瀑布后沿尼罗河床继续流泻,富了苏丹,肥了埃及,浇灌了辉煌灿烂的埃及古文明之花的开放。
湖水温度经常保持在23至28摄氏度,水草丛生,鱼类繁多。据说湖中有各类鱼三百多种,总储量约100万吨。因此,维多利亚湖被称为“罕见的水族金矿”。其中最多的是非洲鲫鱼,肉味鲜嫩,为餐桌上佳品。此外,还有各种丽鱼、鲈鱼、罗非鱼、鲮鱼。这些鱼都是既可供人食用,也可做饲料。现在,湖沿岸大小渔码头到处都是,捕鱼的木制小舟、帆船和机动船各色齐备。一年十二个月,湖上的帆影渔歌从不间断。每年的捕获量估计在10万吨左右。大湖南岸的坦桑尼亚工业城市姆万扎、东岸的肯尼亚第三大城市基苏木、北岸的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工业中心金贾,既是舟楫往返的湖港,又是繁忙的渔业中心。
现在的问题是,过量的捕获和湖水的污染,开始造成一些鱼种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其实,这种情况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就开始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殖民政府在1953年以后引进新的鱼种,诸如尼罗河罗非鱼与尼罗河鲈鱼。结果是,尼罗河罗非鱼迅速繁衍,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这种鱼的捕获量竟占捕获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其他许多鱼种则几近灭绝。同时,湖中大量浮游生物蔓生,流入湖中的河水严重污染,也给湖中的不少鱼种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近坦桑尼亚政府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认为,过量捕捞、外部物种的引进和水流的污染,已经造成湖水中养分严重缺乏,一半以上本地鱼种面临灭绝的危险。报告警告说,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维多利亚湖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潭死水”,大湖周围靠湖水为生的三千多万人将难以生存。
维多利亚湖四周的地势起伏不大,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是东非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土质肥沃,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农作物终年生长。尤其是大湖的西北岸,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出现相当先进的农业生产,成为东非最古老的布干达王国的发祥地。19世纪末,肯尼亚和乌干达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坦噶尼喀成为德国的殖民地。此后,欧洲人大量涌入大湖地区,砍伐周围的林木,种植咖啡、茶叶、甘蔗、烟草和棉花,为他们国内的工业生产提供廉价的原料。三国独立之后,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掌握在本国人手中。我们看到,大湖北岸的平地和山坡上,到处是碧树、白花、红果,是乌干达最大的咖啡种植区。东岸的尼安萨地区,主要种植玉米和甘蔗,是肯尼亚的“粮仓”和“糖带”。南岸的姆万扎地区,盛产棉花,为坦桑尼亚的棉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非人民热爱维多利亚湖,爱其湖光水色之美丽,更爱其造福于人之慷慨。但是,他们有时也畏惧它,畏惧它水面上的风急浪险,更畏惧它上空变化无常的云雨雷电。湖区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刚还是骄阳当头,一团乌云飞来,立即天昏地暗,大雨滂沱。雨帘开处,电光迸飞,霹雳作响,令人目眩神迷,胆战心惊。人、畜死于雷电之下的事时有所闻。对这种气候的瞬息剧变,人们过去不认识,只能归咎于天公暴怒或湖神逞威。现在,科学发展了,他们才知道,这是湖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原来,广阔的湖面经太阳暴晒,水气大量上升,在天空形成很厚的积雨云。积雨云向东飘移,遇到高山拦阻后骤然折回,内部积蓄的大量电能就突然释放,形成强烈的电闪雷鸣。湖东岸的基苏木一带,每年有7个月是这种雷暴天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雷暴区之一。
往昔,每遇灾祸,人民要么是感到束手无策,要么就寄希望于超凡入圣的人物出现。遭受雷暴之患最多的罗人中曾有这样的传说:民族英雄奥考雷?科奥贡达为解除同胞的苦难,曾身插双翼飞到天上,同天公论理。他还曾率领自己的儿孙潜入水下,同湖妖大战。结果如何,传说没有交代。但雷暴之灾一直未断,说明他既没有说服天公,也没有征服湖妖。1963年,肯尼亚独立之后,人民当家作主,开始研究征服这一自然灾害问题。近几年,他们在维多利亚湖畔建立气象观察所,在基苏木地区普遍设立避雷装置,雷暴之灾明显减少。从这里,人们认识到,大湖的开发,大自然的征服,不靠天,不靠神,只能靠科学,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与戴惠坤合写1989年2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