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京剧大师程砚秋:戏剧宗师一生中的若干片断   》 第8节:声名初起(1)      Hu Jinzhao

  三 声名初起
  美满姻缘
  程艳秋十九岁时,与同庚的果素瑛结婚了。这虽是一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式婚姻,但夫妇厮抬厮敬,至爱至亲,幸福美满地共同生活了35年。程艳秋一生无二色,尊妻爱子,律己颇严;果素瑛全力支持丈夫的艺术事业,教子匡夫,持家谨慎,做出不少贡献。1986年夏天才病逝的八旬开外的程夫人,以其清廉的操守,刚正的为人,受到文化界、戏曲界的尊敬。程、果的婚姻,有如另位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和刘兰秋这对模范夫妻一样,在戏剧界传为佳话。
  程、果的成婚,是梅兰芳夫妇一手撮合的。
  还是程向梅在北芦草园问艺时,梅兰芳和夫人王明华就十分钟爱这个徒弟,动了给他说亲择配的念头。
  京剧界大多是套连环的关系,或是师徒、师兄弟,或是绕弯的亲戚;往往子女间再成姻亲,更是亲连亲、亲套亲。
  程艳秋不是梨园世家,果素瑛(原名秀英,素瑛名为婚后罗瘿公所改)却是梨园之后。她父亲果湘林工旦角,是大马神庙王家的徒弟,在王瑶卿指点下学艺;母亲余素霞是晚清"同光十三绝"之一余紫云的女儿、余叔岩的大姐。余紫云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的弟子,算起来,梅兰芳与余叔岩平辈,梅称余"三哥"。从梅、余两家论,果素瑛叫梅兰芳夫妇"舅舅、舅妈"。
  梅夫人王明华也是梨园之女,是唱武生的王毓楼的姐姐,余派老生王少楼的姑姑。她与果家很熟稔,又见程艳秋"小人儿不错",两家又同住一条胡同,知根知底,一心要做冰人,便亲自到果家求亲。
  本来说的是果家大姑娘。还借梅家老太太过生日,在梅家举行过一次"相亲"。果夫人对女婿的印象是:"个头儿顶高,小眼睛,模样还不错";但"光看相貌不行,还要看看台上怎么样"。程艳秋在华乐园唱《宇宙锋》,果家在楼上包厢中相台上的姑爷,果湘林的印象是:"嗓子还没全变过来,唱念做派还不差。"这门亲事按说就差不多了。谁知做大媒的梅夫人又生想法,说果家二姑娘果素瑛漂亮,转而又求二姑娘的亲。果夫人不大高兴,说什么也不让再相看了。罗瘿公主意多,从照相馆找到果家的全家福照片,把果素瑛指给程家母子看,都很愿意。果夫人余素霞拗不过大媒梅夫人王明华的执意和热情,只好点头答应,这门亲事就算说成了。
  果家的亲戚却出来拦阻:"程家是什么人家?他们原来住天桥,吃了上顿没下顿,有姑娘也不给这种人家,跟着受穷!"果夫人很不以为然:"会给的给儿郎,不会给的给家当。小人儿忠厚老成,又用功,有什么给不得!"说得这位进言者无话答对。
  果夫人确有眼力,见识不差。之所以如此,原来她的婚姻也有过一段辛经历。果湘林出身寒微,余素霞却是梨园名门。老岳母看不上穷女婿,要退婚。余素霞怪母亲嫌贫爱富没有信义,就像王宝钏那样,就是要饭也要嫁给果湘林。母女闹翻,她结婚时,什么也没有,连喜房被褥都是向跟包的借的。婚后,夫妻和美,她很帮了果湘林的忙。倒是余紫云疼爱女儿女婿,瞒着老伴不时来探望坐坐,看看外孙。所以,果夫人力排众意,不重衣冠只重人。
  八十多年前在北京,订亲、结婚有一整套繁文缛节的"礼儿",先要下龙凤帖,交换生辰八字;然后放"小定",面交戒指、镯子等饰物,以为定礼。程、果订亲是1922年秋天程艳秋首赴上海之前,由两位师娘--梅兰芳夫人和荣蝶仙夫人,代表男方去下定。结婚前还要"过礼",男方的"大礼"、女方的"陪送",不管是衣服、被褥、箱子、家具,除了鹅、酒、猪、羊,都由"窝脖"(一种专应嫁娶的搬运行业,一律用背扛,物件压着脖子,故有此名)运送。讲究要有多少"抬",每"抬"的东西摞得很高,最上面是钟表、瓷器,因为走得很稳,一件也不会碰坏。富家"过礼"中的"抬"上,往往还有托盘,托盘中放着瓦或算盘、禾苗,一片瓦表示一所房产,一个算盘代表一个铺面,一绺禾苗代表多少亩土地,以此夸富。"过大礼"和"送陪嫁",也要吹吹打打穿街游巷,很隆重。程家向果家"过礼"由大媒兼师父梅兰芳夫妇主持,另请王蕙芳、郭仲衡、姜妙香、姚玉芙四位伴送到大外廊营果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当代中国出版社
第1节:编者的话 引言第2节:严酷的学艺生涯(1)第3节:严酷的学艺生涯(2)第4节:幸遇明师(1)
第5节:幸遇明师(2)第6节:幸遇明师(3)第7节:幸遇明师(4)第8节:声名初起(1)
第9节:声名初起(2)第10节:声名初起(3)第11节:声名初起(4)第12节:声名初起(5)
第13节:声名初起(6)第14节:声名初起(7)第15节:程派大成(1)第16节:程派大成(2)
第17节:横眉冷对(1)第18节:横眉冷对(2)第19节:横眉冷对(3)第20节:横眉冷对(4)
第21节:生活一变(1)第22节:生活一变(2)第23节:生活一变(3)第24节:生活一变(4)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