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全方位健康素食讀本:完全素食手册 》
第8節:完全素食手册(7)
蘭茨 Lan Ci
辰子 Chen Zi
【特別貼士】
芋頭又稱芋艿,口感細軟,綿甜香糯,它既可作為主食蒸熟蘸糖食用,又可用來製作菜餚、點心,因此是人們喜愛的根莖類食品。
芋頭中富含蛋白質、鈣、磷、鐵、鉀、鎂、煙酸、維生素C、B族維生素、皂角甙等多種成分,所含的礦物質中,氟的含量較高,具有潔齒防齲、保護牙齒的作用,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可作為防治癌瘤的常用藥膳主食。在癌癥手術或術後放療、化療,尤其康復過程中,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芋頭含有一種黏液蛋白,被人體吸收後能産生免疫球蛋白,或稱抗體球蛋白,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故中醫認為芋艿能解毒,對人體的癰腫毒痛包括癌毒有抑製消解作用,可用來防治腫瘤及淋巴結核等病癥。芋艿為鹼性食品,能中和體內積存的酸性物質,調整人體的酸鹼平衡,産生美容養顔、烏黑頭髮的作用,還可用來防治胃酸過多癥。芋艿含有豐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可幫助機體糾正微量元素缺乏導致的生理異常,同時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故中醫認為芋艿可補中益氣。
【素食推薦】
太極芋泥
材料:
芋頭500剋、豆沙泥200剋、白糖250剋、奶油150
做法:
1. 將芋頭去皮,放入蒸鍋內蒸熟爛取出;
2. 蒸好的芋頭壓成泥,揀去粗筋,加入白糖200剋,黃油、清水各125剋拌勻,再入蒸鍋內蒸1小時;
3. 鍋內加清水200剋,放入白糖炒化;
4. 下入豆沙、奶油攪勻,炒成稠糊,與蒸好的芋泥分別舀入盤內,構成太極圖案,分別放上一粒紅櫻桃即成。
孜然芋片
材料:
芋頭500剋、芝麻10剋、白糖200剋、色拉油15剋、孜然粉3
做法:
1. 將芋頭去皮洗幹淨,切成厚薄均勻的薄片,放在熱水中漂去表層澱粉,撈出,控盡水;
2. 炒鍋放在火上,放油,待油燒開後將芋頭片放入其中、待炸至表面金黃色時撈出控盡餘油;
3. 將鍋內油倒出,略留底油,待油燒開後,投入薑末、辣椒粉、蒜末,爆炒待調料變色出香味時,隨即倒入炸好的芋頭片,翻炒幾下,加入少許味精、蔥末、孜然粉即可離火出鍋裝盤。
芋頭竹蓀盅
材料:
竹蓀70剋(幹約4條)、芋頭70剋、面丸50剋、素香片50剋、金珀(泡好)50剋、小香菇5朵、蓮子10剋、紅棗20剋(約8粒)、枸杞10剋、2片、鮮湯5碗、????1/3湯匙、紅仁油1小匙
做法:
1. 竹蓀加水泡開洗淨;
2. 面丸先入油鍋中炸表面呈金黃色;
3. 芋頭切方塊,放入油鍋中炸過;
4. 金珀泡好,擠幹水分,亦入油鍋中炸過;
5. 所有材料及調味一同入盅,蓋好放入大鍋中小火慢燉約1小時,取出淋上紅仁油上桌。
蘿蔔
蘿蔔,別名萊菔、蘆菔、蘆萉、薺根、羅服、蘿瓝、紫菘、溫菘、蘿苗、楚菘、秦菘、蘿白等。為蘿蔔屬能形成肥大肉質根的兩年生草本植物。蘿蔔原産於中國,在中國栽培歷史頗為悠久,《詩經》記載:"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其中的"葑"是蔓箐;"菲"一般指蘿蔔。說明以蘿蔔為菜,在西周時期便已經有了。古籍《爾雅》中有關於蘿蔔的記載,當時稱為蘆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已有蘿蔔栽培方法的記載,北宋蘇頌著的《本草圖經》中更提到"南北皆通有之……北土種之尤多",蘇東坡曾有記載:"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說明在宋朝中國各地已普遍栽培。
蘿蔔還可以當作水果生吃,味道鮮美。元朝的許有香曾稱贊蘿蔔:"熟食甘似芋,生薦脆如梨。"藥物學家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一口氣寫下蘿蔔的九個"可":"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益者。"明代徐光啓《農政全書》記載:"蘿蔔,生平陸,非蔓蒨,若蘆菔,求之不難烹易熟,饑來獲之勝粱肉。"由於蘿蔔"生熟皆可食,腌藏臘豉,以助時饌;兇年亦可濟饑,功用甚廣",成為國內廣泛分佈的一種大衆蔬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 | 第2節:完全素食手册(1) | 第3節:完全素食手册(2) | 第4節:完全素食手册(3) | 第5節:完全素食手册(4) | 第6節:完全素食手册(5) | 第7節:完全素食手册(6) | 第8節:完全素食手册(7) | 第9節:完全素食手册(8) | 第10節:完全素食手册(9) | 第11節:完全素食手册(10) | 第12節:完全素食手册(11) | 第13節:完全素食手册(12) | 第14節:完全素食手册(13) | 第15節:完全素食手册(14) | 第16節:完全素食手册(15) | 第17節:完全素食手册(16) | 第18節:完全素食手册(17) | 第19節:完全素食手册(18) | 第20節:完全素食手册(19) | 第21節:完全素食手册(20) | 第22節:完全素食手册(21) | 第23節:完全素食手册(22) | 第24節:完全素食手册(2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