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朱能地下猶護主(1)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在懷柔北宅村北澤山將軍頂下有一片明代陵墓遺跡,石人石馬散落在田間地頭或農傢墻、院內,當地人稱之為“小十三陵”,理由是北澤山與昌平十三陵屬於一個山係,十三陵是竜頭,北澤山是竜尾,而且這裏恰恰埋葬着13位武將。論氣派,顯然沒有十三陵宏大排場。但此處三面群山環抱,就像一堵天然的圍墻,一面平地開闊平坦,山上的流水從北嚮南而流,將平地整個環抱起來,與明代福建派的風水選址觀點完全吻合。是誰有此眼光,而且有資格與朱傢皇帝埋在一條山下呢?查閱史籍,知道這裏埋葬的是成國公朱能一傢。
  朱能的父親朱亮,安徽鳳陽府懷遠縣樂河鄉人,也算是朱元璋的老鄉。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亮組織義兵保衛鄉裏,後率部整體投入朱元璋起義軍。明朝建立後不久被調往北平,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主要負責保衛當時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能(1370—1406年),字士弘,朱亮長子,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繼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曾經參與朱棣主持的北伐,活捉了元朝太尉朵兒不花。
  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一方面加強君主專製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並且大肆屠殺元勳功臣,國初名將殺戮殆盡;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並有軍事指揮權,於王府設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邊塞諸王因有防禦元朝殘餘侵擾的重任,護衛甲士尤多。其中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燕王曾多次出塞徵戰,打敗元朝殘餘勢力的軍隊,所以倍受重視,有權“節制沿邊士馬”,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甚至特需可以自斷軍中小事,大事纔嚮朝廷報告。但朱元璋低估了諸位“孝子”的政治野心,致使藩王勢力日漸膨脹,呈尾大不掉之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沒有從其他兒子中另外選擇一個繼承人,而是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專權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後,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决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嚮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並下令取消親王節制文武將吏的權力。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
  燕王朱棣早就對朱元璋不立自己為繼承人不滿(朱標死時,二子、三子已死,四子朱棣是事實上的長子),於是密謀反叛。朱能是他的三個主要助手之一,另外二個是謀士姚廣孝和大將張玉。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朱能等人的協助下,誘殺了中央派來監視自己的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迅速占領北平九門,起兵叛亂。朱能因功晉升指揮同知。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姦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姦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姦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起兵後,朱能首先領兵攻占北平以東的薊州,進而攻占遵化、永平(今河北盧竜)等州縣。與此同時,其他部隊也先後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等地,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朝廷已經沒有大將可用,朱允炆衹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30萬伐燕。八月,南軍進至河北滹沱河地區。朱棣軍在中秋之夜發動突然襲擊,突破雄縣,盡剋南軍的先頭部隊。朱能在此戰中率先攻破雄縣東門,並追擊到月漾橋,活捉南軍大將都督楊鬆、潘忠等,繼而一鼓作氣追趕南軍到莫州,斬獲無算。當時耿炳文大軍尚有數萬,而且已經於滹沱河北岸擺開陣勢,明顯是敵衆我寡。朱能見南軍連敗,士氣低落,於是冒險率領30多個敢死軍士,躍馬疾呼,衝入敵陣,南軍氣餒,紛紛後退,自相踐踏,損失慘重。三千多南軍繳械投降。耿炳文無奈,衹好率殘部退守真定城內,閉門不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揮師北平憶徐達(1)揮師北平憶徐達(2)揮師北平憶徐達(3)遷都定鼎說朱棣(1)遷都定鼎說朱棣(2)入世異僧姚廣孝(1)
入世異僧姚廣孝(2)朱能地下猶護主(1)朱能地下猶護主(2)朱能地下猶護主(3)朱能地下猶護主(4)風華當年尋鄭和(1)
風華當年尋鄭和(2)黑山迷霧辨剛鐵(1)黑山迷霧辨剛鐵(2)黑山迷霧辨剛鐵(3)法海壁畫探李童(1)法海壁畫探李童(2)
法海壁畫探李童(3)名祠滄桑祭於謙(1)名祠滄桑祭於謙(2)名祠滄桑祭於謙(3)夢裏登城話阮安(1)夢裏登城話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