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今註今譯 》
捲一 學而(4)
王云五 Wang Yunwu
毛子水 Mao Zishui
⑤憚,是怕懼的意思。“學則不固”,疑本作“不學則固”;固,義同陋。如固訓堅固,則經文似應作“不學則不固”。
[今譯]
孔子說:“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不能使人畏敬,能夠求學問就不至於頑固。〔一個人應當〕守住忠信的道理!不要和不如己的人為友!如發覺自己有了過失,不要怕去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①,民德歸厚矣②!”
[今註]
①孔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按:慎終,是謹慎親長的喪事;追遠,是不忘記對祖先的祭祀。
②歸,是趨嚮的意思。厚,是厚道的意思。
[今譯]
曾子說:“我們如果能夠慎行親長的喪禮,不忘記對祖先的祭祀,則風俗便自然會趨嚮厚道了!”
子禽問於子貢曰①:“夫子至於是邦也②,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③”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④!”
[今註]
①鄭曰:“子禽,弟子陳亢也。”按:《論語》有“子禽”,有“陳亢”,有“陳子禽”,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衹有“原亢籍”而沒有“陳亢”。《拜經日記》:“蓋原亢即陳亢,當是名亢、字籍,一字子禽。”《弟子列傳》:“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漢石經論語殘碑,“子貢”都作“子贛”。(釋文:“貢,本亦作贛,音同。”)
②“夫子”本是對尊長的敬稱。在《論語》裏,孔子的門人,通常對孔子當面稱“子”,和別人提到孔子則稱“夫子”。(孟子的門人對於孟子,則當面背後都稱“夫子”。)“是邦”二字,是指所到的邦而言。
③兩句裏“之與”的“與”都音餘。抑,是個有疑義的連接詞,相當於現在的“還是”。漢石經“抑與”作“意予”。
④“其諸”,是疑問的語詞,和現在的“恐怕”和“或者”有相似的語意。(《春秋公羊傳·桓公六年解詁》:“其諸,辭也。”)
[今譯]
子禽嚮子貢問道:“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傢,便和這個國傢的政治有關。這種身份,是我們老師去求來的呢?還是人傢自願給他的?”子貢說:“我們的老師是由於溫厚、善良、恭敬、儉約、謙讓而得到這個地位的。你如果要說他是求來的,那恐怕跟別人的求有點不同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①,父沒觀其行②。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③!”
[今註]
①這章是說觀察人子孝不孝的方法。這個人子,是指繼承父位(包括天子、諸侯和卿大夫)的人講;意固適用於一切人的。“其”,指繼承父位的人子。志,指人子的志言。
②行,下孟切。(德行的行去聲;行動的行讀平聲而註中不音。)行,是指人子繼位以後的行為言。
③這兩句是申說“父沒觀其行”一句的。錢坫《論語後錄》以“父之道”為“父之臣與父之政”,乃是根據曾子述孔子稱贊孟莊子的話(見子張篇)的。(父之道,當然指正道言。不正的道,即父在亦應諫諍阻止,哪可等!)
[今譯]
孔子說:“要觀察一個人子是不是孝,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衹看他的志意怎樣;當他父親去世以後,可從他的行為看。如果這個人能在三年裏面不改變他父親生平所行的道,那就可說是孝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①。先王之道斯為美②;小大由之,有所不行③。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
|
|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 | 《論語今註今譯》新版序 | 自序 | 《論語今註今譯》凡例 | 捲一 學而(1) | 捲一 學而(2) | 捲一 學而(3) | 捲一 學而(4) | 捲一 學而(5) | 捲二 為政(1) | 捲二 為政(2) | 捲二 為政(3) | 捲二 為政(4) | 捲二 為政(5) | 捲二 為政(6) | 捲三 八佾(1) | 捲三 八佾(2) | 捲三 八佾(3) | 捲三 八佾(4) | 捲三 八佾(5) | 捲三 八佾(6) | 捲三 八佾(7) | 捲四 裏仁(1) | 捲四 裏仁(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