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大歷史不會萎縮 》
(二) 過渡期間的社會與經濟(1)
黃仁宇 Ray Huang
中國近代史裏面有很多事跡,我們以為已成定論,歷史書裏早已記載詳細,沒有要講的了,而其實不然。舉一個例,1930年的中原大戰,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大戰於河南、山東及江蘇北部,雙方動員140萬人,戰事從5月延至雙十節,戰事最激烈的時候馮玉祥部隊因為過去有蘇聯接濟,每日發炮彈2萬餘發,抗戰的時候我們沒有這樣的火力。戰事結束時,蔣對外國記者發表談話承認中央軍死3萬、傷6萬,對方傷亡15萬,而且在隴海鐵道沿綫之破壞不可勝計。這距中國全面對日抗戰衹有7年。我們讀到這段歷史,不免掩捲嘆息,要是花在這種內戰裏的犧牲用以抵禦外侮,豈不是對國傢對個人都比較上算?這次發動戰事的原因,由於提議裁軍而起。民國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北伐成功,東北易幟,南京政府提議裁兵,馮玉祥首先反對,閻錫山也通電蔣介石,他願意與蔣一同下野,也就是表示不聽蔣所主持的中央遣派。單從道德的立場着眼,我們可以跟着一般人對馮、閻責駡,或者甚至把蔣介石駡在一起,總之就是軍閥逞兇,意氣用事,勇於私鬥,怯於公戰,沒有什麽好講的。
可是這次事情既已發生,則必有它的前因後果。三個、五個人沒有見識,自私自利,還可以說得通。但是動員的區域牽涉十餘省,死傷人數超過20萬,就不是那麽容易可以解釋的了。難道這140萬人裏面所有的軍官都是利令智昏,或者他們全部被蒙蔽?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當日農村人口過剩,驟看起來這說法不近情理。今日大陸的人口超過10億,1930年最多也不過5億。為什麽今日農村還能維持這麽多的人口,60多年之前就維持一半還感睏難?其原因則是耕地零碎,土地沒有經濟地使用。同時農民放債收租及於遠親近鄰,收成不好的時候負債的農民被排擠,衹好離開家乡找出路,所以到處都有剩餘的遊民,他們在城市間尋找工作不得,衹有當兵,否則落草為匪。我小時候在湖南長沙就親眼看到各部隊的軍士,張揚着"招募新兵"的旗幟,臨街招兵,而立時就有人應募。北伐期間中國軍隊由140萬膨脹到230萬,衹是增加容易,裁減睏難。士兵和下級軍官既已在軍隊裏拼過一場兩場命,就指望在冒險之中打開出路。中原之戰可以說是由下層不願被裁,嚮上級所構成的壓力激成,一方面也可以說是100多萬人互相競爭,顯示個人應當被留,而不當被裁的表現。我初在美國上大學時,聽到一位教授講中國人命不值錢(InChina,lifeischeap.),心中就覺得非常氣憤,想着誰賣命給他?後來聽到朋友說四川軍閥部隊在衝鋒前挑選敢死隊,確曾把銀幣成堆地擺着做犒賞,功成之後立即領錢。這已經是要人賣命了。不料後來讀到一段史料,提到蔣介石在廣東打陳炯明也曾采用同樣的辦法,惠州城之攻剋,即曾采用此辦法。這不是我們講歷史的人毫無記挂,可以信口提出心安理得的,衹是今日業已事過境遷,我們回憶到六七十年前的國步艱難,才能對眼前的問題另有看法。回頭再說1920年間及1930年間的內戰,旁的條件不說,要不是當日農民絶對的窮睏,生活艱難,這樣大規模的廝殺,不可能由少數的人隨意指使,經常發生。
中國人至今還有20%不識字,民國初年不識字的可能在90%以上。各位記着我昨天講到明朝財政稅收的情形,也可以想像,識字除了讀書、進學、中舉、做官,或在衙門裏當書算手之外,很少有用途。農民除了用人力打開出路之外,別無他法,孩子十歲左右就要幫着成人做莊稼之事,誰有閑情逸緻送他們上學校讀書?我在軍官學校畢業之後,在1941年分發到部隊裏當排長,我手下36個士兵,就衹有四五個能識字。我在部隊裏第一天就犯了一樁大錯。我把口袋裏一本小册子,亦即是這36個士兵的名册,要我的上士班長照名册點名,他一時面紅耳赤,我還沒有瞭解到問題之所在,直到他喃喃地說出"不識字",纔知道我的工作環境。從那第一天起,那個上士班長就把我當作對頭,他以為我有意在士兵面前羞辱他。
迄至在軍官學校裏我們的想法,總以為軍隊裏有紀律,下級總是俯首帖耳聽上級命令。這衹是一面的看法。另一面則觸及群衆心理與社會習慣,則上級無不遷就於下方。我當下級軍官最大的睏難,即是彼我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這時候抗戰已近四年,士兵已經確實知道我們在"打仗",眼前有一個強敵日本。可是此外個人的權利與義務、責任問題、如何分工合作、紀律之重要種種抽象的觀念,全部說不清也講不通。那我們部隊裏靠什麽維持?其答案乃是群衆心理、傳統意識形態、仗義氣、講面子、士為知己者死、原始英雄崇拜。要是排長能壓製住班長,其他士兵就景服於排長,要是班長盛氣凌人,反而欺負排長,則軍隊裏的重心已不同於表面上的編製。各位再要回想:1930年的中央軍是一支新突起的軍隊,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軍和張學良手下的東北軍都已經有了10多年、20年的背景,他們的組織係統上下之間都老早有了這種傳統力量維持。新國傢與新社會尚是一種抽象的觀念,屬於未來。個人的人身關係,一同拼過命的戰友,對部下與遺孤的責任反而實際,不可抹殺。這些條件都屬於社會學(sociolog)或社會心理學(sociopsycholog)的範圍,可是今昔的學者很少註意。中原之戰前馮玉祥嚮他的士兵訓話,就提到南方人在欺負北方人,可見得各人對於當日內戰的看法各有不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一) 傳統中國的財政與稅收(1) | (一) 傳統中國的財政與稅收(2) | (一) 傳統中國的財政與稅收(3) | (一) 傳統中國的財政與稅收(4) | (一) 傳統中國的財政與稅收(5) | (一) 傳統中國的財政與稅收(6) | (一) 傳統中國的財政與稅收(7) | (二) 過渡期間的社會與經濟(1) | (二) 過渡期間的社會與經濟(2) | (二) 過渡期間的社會與經濟(3) | (二) 過渡期間的社會與經濟(4) | (二) 過渡期間的社會與經濟(5) | (三) 現代的展望(1) | (三) 現代的展望(2) | (三) 現代的展望(3) | (三) 現代的展望(4) | (三) 現代的展望(5) | 一國兩製在歷史上的例證(1) | 一國兩製在歷史上的例證(2) | 一國兩製在歷史上的例證(3) | 一國兩製在歷史上的例證(4) | 一國兩製在歷史上的例證(5) | 一國兩製在歷史上的例證(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