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圆通的人际关系   》 不反对并非赞成      曾仕强 Ceng Shijiang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在征求中国人意见的时候,中国人基本上说的都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话。因为事情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只能赞成一部分而反对另一部分。任何事情,总是不断地演变:原本可以赞成的事情,演变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对;而原来应该反对的,也可能愈变愈应该赞成。这些都是中国人不愿意公开说赞成还是反对的原因。
  当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保证不再改变的时候,中国人自会当机立断,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就算如此,警觉性特别高的中国人,也尽量避免公开表态。一旦你明确表示赞成,那些不希望你赞成的人就会给你施加压力,相反,你反对的话,那些不希望你反对的人也会频频阻挠,徒增许多麻烦。所以,最后养成中国人凡事都含含糊糊的,“这件事嘛,呵呵呵……”。
  中国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赞成或反对就像下赌注一样,万一押错宝,后果惨重。只要保证他的安全,要中国人表明赞成或反对的立场,其实并不难。古时候,大臣要说一些可能冒犯皇帝的话时,总会先请皇帝饶他不死。这就是在寻求一种安的状态。
  如果有人直接问你这种问题:“你赞成领导关于这件事的处理吗·”那他可能是不怀好意,挖了陷阱让你跳。你说“赞成”或“反对”,都会对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
  碰到这种情况,中国人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而是会反问:“你认为如何·”然后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的看法,适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而被反问的人也是同一态度,或者采用“我也不反对”或“我也不赞成”来应付,因为中国人明白,“赞成”、“反对”不是“二分法”,“不赞成”并不代表“反对”,“不反对”也并不代表“赞成”。
  也许有人认为中国人不实在,见风使舵,虚情假意,而且缺乏胆识,不敢担当。其实,我们说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事实上是赞成之中有反对,而反对之中也有赞成,并不是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者怕惹事端。先赞成后反对,先反对后赞成,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攻心”术是中国人的独特手法。例如:“我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你赞成吗?”如果你不赞成,最好回答:“我不赞成你马上出国,但是如果你准备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学的是什么,将来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我当然不会反对。”
  既不说赞成的话也不说反对的话,一方面保证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方的责任,凸显听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视自律和自动。一旦表示赞成,听者受到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荆州,造成阴沟里翻船的惨剧。而一旦表示反对,听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弃,或者缺乏信心。不赞成也不反对,听者才会面对现实,用心地研究判断,自己做最后的决定。
  中国人相信,公开表示赞成或反对,事实上都不一定可靠,不如采取观察、试探、测试、回打听等方式来加以判断。若是因为怕得罪人,吞吞吐吐,既不敢赞成也不敢反对,那就是心术不正,终将被别人厌恶,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前程。合理的赞成加上合理的反对,才是正当的行为。
  当然了,在人际交往中,圆通的人也不应该直接问别人是否赞成或反对,以免给人别有用心之嫌,一般只问“你有什么看法”之类的语气较弱的问题。
  看清楚之后,合理地表达反对或赞成的意见;尚未看清之前,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说出“我赞成”或“我反对”,以免被利用,或被人看不起,令自己骑虎难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言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1)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2)人际关系需要伦理道德规范
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特性听话不如“看”话“随便”并不随便不反对并非赞成
先弄清对方是谁小心才不会上当凡事都追求合理圆通而不圆滑
遇事先求自保(1)遇事先求自保(2)就怕吃亏上当只爱占小便宜
自私又爱面子正视自己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以实实在在为做人的准则善待他人待人需要诚心待人需要友善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