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就有个发行规模问题,《新共和》是亏本的,而《新闻周刊》赚钱。《新闻周刊》的很大部分读者在书报亭买杂志,所以该杂志的编辑花非常大的精力在封面上,他们总是在想什么封面才能令杂志畅销。他们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非常关注读者的需求。在《新共和》,则自由很多,作者能够追求自己的政治兴趣--只要总编辑也感兴趣,就是那样,因为杂志上几乎没有广告。《新共和》杂志过去一直都没有赚过钱,现在可能也没有,要靠老板补贴,而他也乐于这么做。所以在《新共和》比较自由,非常特别,我想你不可能在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气氛。
我在《新闻周刊》工作了一年半,随后来到了《纽约客》,到目前为止已经在这工作了10年。和《新闻周刊》与《新共和》相比,《纽约客》介于两者之间,它的发行量比《新闻周刊》小一些,但阅读率很高,读者会很认真地看。我们处于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新闻环境中,但我们经常抢在新闻杂志之前做独家报道,这是我们的一大骄傲,毕竟和他们比,我们的采编力量非常有限。
《新闻周刊》每期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前一星期新闻的基础上的,和他们不同,我们的内容是不断积累的--有的文章需要一年的时间来采访报道。这是一份我们称之为"长期进度表"的规划,它列出了未来10期杂志的内容,每个星期,这份进度表都会有一点小变动--我们的灵活性还是很强的。但我们力求提前大约六个月安排好每期的重头报道,这样,我至少知道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内每期杂志的主体内容、重头报道将会是关于什么的,是人物特写还是别的什么内容。(王栋:提前六个月!?)提前六个月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永远都能做到,有时候,我们直到出刊前的最后一分钟还忙作一团。提前六个月是最理想的,因为长篇重点报道平均要用六个月采写,之后还要花上很多时间去编辑。
谈到编辑,我认为把《纽约客》同其他杂志区别开来的重要一点是:编辑的深度和为文章的出版所做的细致工作。我们编辑的工序,比其他任何杂志都多:我们有非常非常认真负责的事实核查员,他们一丝不苟,每篇文章、每个事实,都小心查证。然后有原稿编辑这一层。还有资深编辑,他们会从头到尾跟踪一篇稿件的情况??一篇稿子在刊登前也许会经过上百次的编辑--其他杂志可能从来没有这样做过。这需要各个部门的互相配合,需要所有人都非常非常仔细地工作。要注意很多东西,包括风格、精确性、报道的深度??如果一篇稿件的报道不够充分,我们会让那个记者再回去做更深入的采访。故事的叙述也非常重要。以上种种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一篇出色的报道。我们始终坚持这种工作方式,只要我们还有哪怕一点点时间,我们就会努力把报道做得尽善尽美。
作者的声音和被访者的个性常常互相碰撞,相映成趣
王栋:了解杂志的人都知道,《纽约客》的文章有一种很独特的调子,或者说处理手法,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纽约客》和《新闻周刊》都做的深度调查报道,区别在哪里?你们的报道更加个人化?
多萝西·威肯登:是的,我认为比起《新闻周刊》,《纽约客》作者个人的声音更突出。对《新闻周刊》的调查性报道而言,部分是受时间限制,记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深入报道。同时,他们也不允许记者表露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你和新闻杂志的编辑聊过,你会知道他们有一个模式化的工作流程。在过去,新闻杂志在各地的办事处都有记者,他们会在截稿前把采访获得的素材传给在纽约总部的某位作者,然后那个作者会在不同的层面提取所需的素材,着手写作。但这几年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在如今的新闻杂志界,有更多的记者自己直接写稿子(而非整理采访获得的素材),然后提交给总部,但这些稿件会被格式化、标准化。新闻杂志上的报道的格式是非常固定的,比如文章的长度。往往时间有限,特别是事件在周三突发,而在周六杂志得出版,就非常赶时间,你几乎没有什么空间可以自由发挥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