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上帝掷骰子吗   》 第8节:章节标题(8)      曹天元 Capo

  惠更斯在数学理论方面是具有十分高的天才的,他继承了胡克的思想,认为光是一种在以太里传播的纵波,并引入了“波前”等概念,成功地证明和推导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他的波动理论虽然还十分粗略,但是所取得的成功却是杰出的。当时随着光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战场不断被开辟:1669年,丹麦的巴塞林那斯(E.Bartholinus)发现当光通过方解石晶体时,会出现双折射现象。而到了1675年,牛顿在皇家学会报告说,如果让光通过一块大曲率凸透镜照射到光学平玻璃板上,会看见在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条纹,也就是著名的“牛顿环”(对图像和摄影有兴趣的朋友一定知道)。惠更斯将他的理论应用于这些新发现上面,发现他的波动军队可以容易地占领这些新辟的阵地,只需要作小小的改制即可(比如引进椭圆波的概念)。1690年,惠更斯的著作《光论》(Traite de la Lumiere)出版,标志着波动说在这个阶段到达了一个兴盛的顶点。
  
  不幸的是,波动方面暂时的得势看来注定要成为昙花一现的泡沫,因为在他们的对手那里站着一个光芒四射的伟大人物:艾萨克·牛顿先生(而且很快就要被授予爵士的头衔)。这位科学巨人——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理由——已经决定要给予波动说的军队以毫不留情的致命打击。牛顿对胡克恨之入骨,只要胡克还在皇家学会一天,他就基本不去那里开会。胡克终于在1703年众叛亲离地死去了——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也为牛顿不久后顺理成章地当选为皇家学会主席铺平了道路,他今后将用铁腕手段统治这个协会长达24年之久。
  
  胡克死后第二年,也就是1704年,牛顿终于出版了他的煌煌巨著《光学》(Opticks)。在时间上这是一次精心的战术安排,因为其实这本书早就完成了。牛顿在介绍中写道:“为了避免在这些事情上引起争论,我推迟了这本书的付梓时间。而且要不是朋友们一再要求,还将继续推迟下去。”任谁都看得出胡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光学》是一本划时代的作品,几乎可以与《原理》并列的伟大杰作,在之后整整100年内,它都被奉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牛顿在其中详尽地阐述了光的色彩叠合与分散,从粒子的角度解释了薄膜透光、牛顿环以及衍射实验中发现的种种现象。他驳斥了波动理论,质疑说如果光和声音同样是波,为什么光无法像声音那样绕开障碍物前进。他也对双折射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用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而粒子方面的基本困难,牛顿则以他的天才加以解决。他从波动对手那里吸收了许多东西,比如将波的一些有用的概念如振动,周期等引入微粒论,从而很好地解答了牛顿环的难题。在另一方面,牛顿把微粒说和他的力学体系结合在了一起,于是使得这个理论顿时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
  
  这完全是一次摧枯拉朽般的打击。那时的牛顿,已经再不是那个可以被人随便质疑的青年。那时的牛顿,已经是出版了《数学原理》的牛顿,已经是发明了微积分的牛顿。那个时候,他已经是国会议员,造币局局长,皇家学会主席,已经成为科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在世界各地,人们对他的力学体系顶礼膜拜,仿佛见到了上帝的启示。而波动说则群龙无首(惠更斯也早于1695年去世),这支失去了领袖的军队还没有来得及在领土上建造几座坚固一点的堡垒,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几乎在一夜之间丧失了所有的阵地。这一方面是因为波动自己的防御工事有不足之处,它的理论仍然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对手的实力过于强大:牛顿作为光学界的泰斗,他的才华和权威是不容置疑的[ 丹皮尔在《科学史》里说牛顿只是把粒子的假设放在书后的问题(Query)里,并没有下结论,所以不能把粒子说的统治归结到牛顿的权威头上,这似乎说不过去。不谈牛顿一向的态度和行文中明显的倾向,就算在《光学》正文里,也有多处暗含了粒子的假设。]。第一次波粒战争就这样以波动的惨败而告终,战争的结果是微粒说牢牢占据了物理界的主流。波动被迫转入地下,在长达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抬不起头来。然而,它却仍然没有被消灭,惠更斯等人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使得它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默默潜伏着以待东山再起的那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章节标题(1)第2节:章节标题(2)第3节:章节标题(3)第4节:章节标题(4)
第5节:章节标题(5)第6节:章节标题(6)第7节:章节标题(7)第8节:章节标题(8)
第9节:章节标题(9)第10节:章节标题(10)第11节:章节标题(11)第12节:章节标题(12)
第13节:章节标题(13)第14节:章节标题(14)第15节:章节标题(15)第16节:章节标题(16)
第17节:章节标题(17)第18节:章节标题(18)第19节:章节标题(19)第20节:章节标题(20)
第21节:章节标题(21)第22节:章节标题(22)第23节:章节标题(23)第24节:章节标题(2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