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讲义 》
学而第一(1)
李里 Li Li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要安身立命,要立于天地之间,首先就在“学”字上。学就是学习。学什么呢?学人生的大道。求道,求人生之大道。
这三句是整部《论语》的提纲、灵魂。在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这几句话,但对其中的深意,我们是否已体会?我们读圣人经典一定要掌握方法,就是求微言大义。很微小的一句话当中,有非常深远的、广大的意思,就叫微言大义。我们不论是读儒家的经典还是读其他经典,都要掌握这个原则。看似很平易很简单的一句话里面,往往包含了很深邃的哲理。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大家高兴,这个话老太婆都会说。连老太婆都会说的话,还需要圣人来讲吗?所以有些人觉得读儒家的书没有什么意思,尽说些老太婆都会说的话,没有深意。其实不然,是他自己没有领会到深意。
我们一句句来讲。“学而时习之”,先看这个“学”字,学的象形文字是“”,“ ”指左右两只手,“爻”指知识、智慧,“”表示迷雾,“子”指读书求学的子弟,合起来意思就是老师用两只手,一手拨开小孩头上的迷雾,一手把知识、智慧灌输给小孩。所以“学”即除迷、断惑、开智慧。在这里指除掉人生的迷雾,开启人生的智慧,故“学”即指学习人生的大道。注意,孔子讲的学都是指学人生大道,安身立命之道,并不是学一些零星断续的知识技能。另外还有一个向什么人学的问题,向什么人学?向圣人、先觉者学。下面再看“时”字。象形文字中的“時”是“”。古时候要掌握时间,既没有钟,又没有表,更没有手机,怎么来看时间呢?古人是通过太阳来看时间的。你看这个“時”字,右上方有个“土”字,土表示方位,表示阳光照在哪个地方,但仅仅有了土还不能测出时间,还要有“寸”,测量时间的工具。太阳光照到每一地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太阳的时间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在中国,是上午10点钟,在读书、讲课,在美国却是深夜,在东京、在伦敦时间又不一样。在故宫里面,有日晷,石块做的,圆盘中间镶了一根铁针,这就是中国皇宫里面最早的钟,用来测时间的表。太阳光照射到铁针上面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阴影,太阳不停地移动着,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不同时间的太阳光照着的铁针的阴影就不同,如果在正午,因为太阳是直射,就没有阴影。通过阴影的长短就能大致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中国人测量时间的最早的方法,很原始,但也是非常科学的。此外,根据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方位,我们也可以大概地判断春、夏、秋、冬。一个“时”字就包含了我们古人对天文、对时间的许多理解和测量方法,有太阳,有方位,有测量时间的度量衡。“学而时习之”,学习人生的大道,这里的“时”表示时时刻刻,时时刻刻要去“习”它。那怎么去“习”呢?繁体字“習”上面一个“羽”字,下面一个“白”字,郭沫若先生讲甲骨文中“白”是“日”字,鸟儿都是在晴天学飞,反复飞,飞着飞着就飞上天了。故《说文解字》讲“习”的本意是“数飞也”,“数”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作shuò,表示屡次、反复。“数飞”就是屡次、反复飞翔,这是“习”的本意。我们想象一下,小鸟儿刚从蛋壳里孵出来的时候,大鸟喂它食物,它就会扑扑扑地拍扇着翅膀去吃,它的翅膀任何时候都在动,都在学飞。几周后小鸟儿就扑扑扑地飞起来了,但刚飞起来就落下去了,然后再飞,落下,再飞高,终有一天扑扑扑地飞上天空了。所以“习”的意思就是反复飞。反复飞引申为实践的意思,时时刻刻去实践,学习人生的大道就要时时刻刻去实践它。我们讲了一个理之后要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开始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我们反复做,终于把它做好了。就好像我俩闹了矛盾,我们学圣人之道,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开始解决不好,但慢慢解决,缓和一点,再解决,再好一点,最后我们两个关系融洽了,非常之好,这就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键在这个“说”字。“说”通“悦”,喜悦在心里,没有流露出来。因为我学了人生的大道,在反复实践它的过程当中,我自己受用了,得到了收益,这时只有我的内心才知道,这种喜悦是他人无法理解的,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自己内心的喜悦。《论语》的第一句就是人要学习,学了以后还要反复实践。人只有学习人生大道,并实践于人生中,真正地受用,才有内心的喜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1)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2) | 序三 读《〈论语〉讲义》 | 序论(1) | 序论(2) | 序论(3) | 学而第一(1) | 学而第一(2) | 学而第一(3) | 学而第一(4) | 学而第一(5) | 学而第一(6) | 学而第一(7) | 学而第一(8) | 学而第一(9) | 学而第一(10) | 学而第一(11) | 学而第一(12) | 学而第一(13) | 学而第一(14) | 为政第二(1) | 为政第二(2) | 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