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当代悬疑小说之父:丹·布朗传   》 第三章 运筹帷幄(1)      Lisa Rogak

  回到家乡的布朗在母校争取到了一份工作,教授英文。为了增加收入,他还在一所学校讲授西班牙语。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往返于这两所学校之间,风雨无阻。
  布朗认为他的新书《需要躲避的187种男人:爱情受挫的女人的救生指南》会销售的很好,他和布莱斯把他们在洛杉矶见识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男欢女爱的技巧都写了进来。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决定使用丹妮尔·布朗这个让人误以为作者是位女性的假名。
  这本书中有不少出彩之处,但是书的销售情况却并不理想。不过布朗和布莱斯的意志没有因此而消退。
  1993年的布朗一边忙着教书、写作,一边忙着制作新CD“天使与魔鬼”。他打听到有位哥特派艺术家擅长设计对称字体,即一种无论如何颠倒来看都完全对称的图形。布朗认为,如果能把这种图案用在专辑的封面上,肯定会与众不同。
  “天使与魔鬼”是丹·布朗的最后一张音乐专辑。虽然他已经全力以赴,但他仍然不愿为了名利向音乐界的陈规陋俗低头。布朗的音乐生涯告一段落,但是世界将出现一位成功的作家。
  1995年,丹·布朗开始动手撰写第一本小说——《数字城堡》。
  1995年一个春天的清晨,两位来自情报局的特工突然出现在埃克塞特的校园里。二人告诉校长他们要见一位特殊的学生,因为他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话立刻传遍了整个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在猜想这个可怜的孩子到底干了什么。
  事情终于水落石出。原来这个男孩在前一天晚上用学校的电脑给朋友发了封电子邮件。在邮件里,他对美国的政局大发牢骚,还说他完全容不下克林顿,恨不得马上干掉他。为了核实情况,情报局不得不专程跑一趟。男孩慌慌张张地解释说,自己只是一时冲动,说了句气话。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布朗弄清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万万没想到美国政府竟然无时无刻不在监视公民的一举一动,像手机、电话、电子邮件这样随处可见的日常通讯交流都被他们尽收眼底,而且一切还在悄然进行。虽然国家安全局曾有意录用他的父亲,但布朗声称这是他头一次听说这个部门。在此之前,他从不认为会有一个政府机构打着保卫公民安全的幌子,秘密监视公民的个人隐私。同时,布朗也十分好奇情报局是如何把一条有用的信息从成千上万条无用的网络信息中分拣出来的。
  之后布朗了解到原来国安局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嗅探器”的程序分拣信息的。这种程序可以用来检测包括电子邮件在内的所有电讯交流文件。每个词语单独看来无伤大雅,但一旦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就可能是致命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安局的工作人员会突然出现在校园里,审问那个学生。1995年的时候,电子邮件的数量远远没有十年后的今天这样庞大,而且当时的检测程序也远不如今天的复杂。对国安局的调查方式,布朗还能说出个所以然。
  经过调查,布朗了解到国安局在每个私立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上都设置了一个“嗅探器”程序,这样一来,使用者收发的邮件也就一目了然了。虽然很多网络服务器也可以通过其他的代理服务器传送邮件,但国安局早有防备,对于那些故意绕开学校服务器妄图逃避检查的人,系统早已把他们记录在案,严加监视。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丹·布朗,他感到这个主题大有材料可挖,完全可以创作成一本小说。于是,他开始动手搜集有关国安局的各种资料。调查中,布朗发现,冠冕堂皇的国安局说白了就是一个汇集了全美国最精英的窃听者的机构。对这个鲜为人知的机构了解越多,对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之间的矛盾思考越深刻,布朗就越来越执迷于把它构思成一部小说。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数字城堡》的构思初具雏形。
  布朗为这个创意欣喜不已,不仅因为它涉及到自己热衷的密码和解密,更因为它与这个拥有二万五千名雇员的庞大的秘密机构——国家安全局——密切相关。这可是他有生以来接触到的最为隐秘的秘密机构。虽然两份兼职让他忙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他还是十分乐意把那点少得可怜的空闲时间用来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上海译文出版社
关于作者关于译者第一章 密码之源(1)第一章 密码之源(2)
第二章 羽翼初丰(1)第二章 羽翼初丰(2)第二章 羽翼初丰(3)第三章 运筹帷幄(1)
第三章 运筹帷幄(2)第三章 运筹帷幄(3)第三章 运筹帷幄(4)第三章 运筹帷幄(5)
第四章 首尝败绩(1)第四章 首尝败绩(2)第四章 首尝败绩(3)第四章 首尝败绩(4)
第五章 迷茫岁月(1)第五章 迷茫岁月(2)第五章 迷茫岁月(3)第六章 破釜沉舟(1)
第六章 破釜沉舟(2)第六章 破釜沉舟(3)第七章 时来运转(1)第七章 时来运转(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