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中国风景黑皮书:大败笔   》 第8节:周庄的伪民俗      Lao Qiang

  摇出第一条船的人是名叫王秀英的妇女,镇妇联及时推介她的做法,于是更多的妇女操起"手摇船"的活。随着"手摇船"相继出现于古镇水巷之上,因装束、举止以及服务水准参差不一而影响观瞻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这时候政府出面了,正式组建"万船娘"船队,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船队100余名船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学习普通话、百句英语、民间小调、周庄历史、礼节礼仪、安全操作等内容,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万船娘"的管理。
  "当这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而又富于时代新意的手摇船队,整体出现于古镇水巷时,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为之喝彩称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成了古镇周庄的一张张现代名片。"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如果说这是周庄的下岗再就业政府工程,一点没错,但要是硬往周庄的民俗上靠,那实在是牵强了些。不错,周庄是有泛舟古镇水巷的传统,但什么时候,有过"万娘齐发"的风俗呢?如果说是旧时"万三船队"传统景观得以再现,那还是饶了沈万三吧,万三船队那都是装货的,人家做的是实打实的买卖。
  当然,现在"万船娘"船队做的也是实打实的买卖,万三船队运货,她们载人,都是现金交易。但是,千万别打什么民俗牌,因为现在,周庄真实的民俗令人绝望。
  还未进得古镇区,劈头盖脸、接二连三出现的就是什么"水晶宫"夜总会、"牛仔"歌舞厅等等的广告招牌,乍一见,会使人以为到了哪个大中城市的娱乐场所!让人不禁纳闷:这就是周庄么?进入周庄后,就不断有衣着朴素的当地妇女向游人迎来,年龄从20来岁到40出头不等,80%是已婚妇女,这些就是当地人俗称的"野导游"。过了古牌楼后,"野导"则更多,冷不丁还会有从游人中冒出的"野导"大声问你"要不要导游",能吓你一跳。这些"野导"自称是"当地通","辛苦费"从20元到50元不等。在大门口,如果你接受她的导游服务,她还能帮你逃避景点门票,当然这样的费用得高一点。周庄的"野导"是随着游人的大增而出现的,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1989年4月,周庄刚开始接待游人时,看一下沈厅仅要0.60元的门票,也没有"野导",随着周庄景点的进一步开发,名气大长,游客剧增,周庄也开始收取35元一张的景点联票了,"野导"这时开始大量出现了。到1999年6月门票涨至60元一张时,"野导"人数一下子也到了周庄"野导"的"历史之最"。
  在周庄,拍照得付肖像"使用费"。一次,一位游客把镜头对准不远处一名围着花头巾的当地妇女,拍下她行走中的背影。闪光灯一闪,她发现了。让游客惊讶的是,她转过身来,径直走到游客跟前,伸出了手,向游客要5元钱,经过讨价还价,付了3元。
  周庄以前没有的"街头卖唱"现在也出现了。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单个的,男女成双的卖唱人,或提着二胡,或摇着小铜铃,在各条街上"赶场子",从周庄小调,到现代流行歌曲,什么都唱。河道旁,小桥边,只要有游人的地方,总少不了要给你"助兴"的周庄"民间歌手",特别是在中午和傍晚,这些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从《洪湖赤卫队》插曲"小曲好唱口难开"到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什么都唱。唱到一半就问你要钱。一些经过此处的游人经过此地,听到这与周庄风情极不和谐的歌声的游人不知道他们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也许上面这些例子都太过极端;也许周庄的民风民俗,与游客的需求与取舍也大有关联。比如游客为什么都挤在南北市街这一个主干街上,周庄镇政府花大力气整修的文化街,有很多文化产业,包括三毛茶楼,却少有人来往;临近北市街尾,有一座古戏台,从早到晚免费演出昆曲,然而,虽然戏台下摆满了椅子,戏台上倾情演出,众多探头一望的人里却仅有寥寥几人进来驻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周庄的民俗是绝对出问题了,而且是出大问题了。
  深究起来,周庄的民俗之所以会变异,很可能与其经济背景有关。周庄人以前并不为人知,都是种田的,贫穷而又落后。"文革"中破"四旧"几乎没怎么影响周庄,那是因为周庄人太穷了--破了旧的没钱建新的;到了80年代中期,还没有什么工业,除了很不成器的几个小型农机厂和修配厂。一直以来作为农民的周庄人本身就对文化有一种麻木,缺乏保护古镇的意识。现在周庄走出了过去的封闭状态,世风入侵,由深在闺中人不识,到如今成了明星,大家都来追,自然会感染到周庄的民风,导致其"变味"。
  保护民风民俗,其实比保护青砖黛瓦更难。周庄民俗,亟须去伪存真,还其本来的淳朴面貌。
  周庄人: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
  当年,沈万三富可敌国,为了讨好朱元璋,在其定都南京时,倾财相助,为犒劳其军队,每人发二两白银,而朱元璋才给了一两。于是朱元璋龙颜大怒,分三次让其倾家荡产不说,还把他发配至边疆充军。
  这个真实的故事常用来比喻周庄人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所以把个好好的古镇弄得水也污了气氛也坏了。来来往往的游人被放在了局外的位置。
  周庄的文化是"镇天下",作为水乡,当年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要想出门,摆渡半天可以回来的叫作"集",一天才能来回的就叫做"镇"。再远的地方,别说周庄,江南水乡其他镇上的人也是不大愿意去的。只要肚子问题解决了,出不出去在过去是一个太小太小的问题。一直到近代,周庄人都安于江南的富足,地处苏州又外接浙江、上海,商业发达而居民安逸。纵使周庄名人沈万三因为做对外贸易而名扬天下,周庄人仍然没有因此变得见多识广。小桥、流水、人家,摇摇、走走、逛逛,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第1节:南京的忧伤第2节:未老先衰的景区第3节:世界遗产致命伤第4节:中国景区十大愤怒
第5节:旅游与环保第6节:美国经验第7节:什么都卖第8节:周庄的伪民俗
第9节:只有小聪明第10节:那时周庄第11节:写在周庄边上第12节:中国的艾菲尔铁塔
第13节:拆不去的天梯第14节:从最高到最长第15节:遗憾之旅第16节:平遥搬不动
第17节:平遥和丽江第18节:坍塌的古城墙第19节:神圣制造第20节:孔子乘泰山索道
第21节:泰山生气了第22节:泰山石有没有明天第23节:过把瘾就死第24节:“买断”桂林山水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