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 》
第8节:第一章、历史回顾(5)
戴维-史密斯 David - Smith
第一种解释着眼于中国技术进步的特征。中国很早就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之后就少有进步了。例如:中国的滴漏钟在当时非常先进,它本可以进一步发展成机械钟,但是却是由欧洲发明了比滴漏钟更精确、更耐用的机械钟,并且西方将这种技术垄断了三百多年。由于中世纪的技术传播速度很慢,当时的中国不能像现在这样很快地模仿西方的技术。兰德斯进一步指出:"中国对这些技术没有迫切的需要,虽然朝廷官员和大富人家希望拥有这样的机器,但是他们并不愿承认西方技术先进的现实,这些机器最后只被当做普通的玩具。这是当时中国犯下的一大错误。"将火药用来制造武器本可以使中国成为军事强国,但后来又是由欧洲而非中国发展了这项技术。中国发明的火药杀伤力很弱,只有像欧洲那样将火药压制成球状或卵状才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而遗憾的是中国仅仅把火药用于制造爆竹。
第二种解释认为当中国本应该进一步发展技术时却突然止步了。中国"大宝船"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向世界炫耀国威,从而赢得更多的附属国。这样的航行持续了很多年,由于每次远航开销太大,结果造成了财政危机,于是它就逐渐被取消了,15世纪时一个开放的中国突然封闭起来。本来就很蔑视商人的统治者明令禁止同国外进行贸易。贸易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因而中国停止与外界贸易的做法最终导致了自身发展的停滞,并且中国自恃技术先进,既不向外界学习也不继续改进。与此相反,欧洲从不以向中国学习技术为耻,"直到15世纪,欧洲在很多方面的进步都依赖于亚洲和非洲的技术,"麦迪逊写道,"在1405~1433年,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体现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上。中国的航船比葡萄牙的大得多,由于有先进的防水设备,中国的航船更坚固,也更舒适,它们甚至能远洋航行到非洲。但是,从那以后,中国就从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撤回到东亚一隅,远洋航行技术也日渐衰落。"
最让人信服的解释是中国文化方面的原因。500~600年前,中国就停止了探索和尝试。包括马克·埃尔文在内的很多学者都强调"新儒学"的影响,因为"新儒学"排斥科学,强调反省、感悟以及主观感受。在埃尔文看来,"这种哲学对中国科学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的很多观点和解释是没有依据并缺乏理性的……这就是当时中国为什么没有像以前那样发展现代科学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在17世纪以后强烈抵制西方科学精神的深层次原因。"
与这一问题部分相关的另一原因是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统治特点,这一因素甚至影响至今。德赛指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中央的权力越大,个人的主动性就越小。在那时,中国政府的封建管制使得他们不能在国内发挥这种才能,因为商人的活动不利于政府的有效控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老百姓仍处于政府的近乎于极权的统治之下。兰德斯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引用艾蒂安·巴拉日的《中华文明及其官僚政体》中的一段话:
中国政府没有对民众进行极端控制的时候,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发明精神得到极大的发挥,他们向人类贡献了丝绸、茶叶、陶器、印刷术、造纸术等等,这无疑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并几乎将中国推进了现代工业的门槛……然而政府扼杀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国家不仅不允许违反和损害政府利益的事情发生,而且强制灌输"存在即合理"的思想。墨守成规、传统至上和不求进取的氛围扼杀了革新创造,由于没有自由环境,也没人提倡和支持主动精神。
印度的"高水平均衡"
人们没有对印度提出类似"李约瑟之迷"的问题。尽管印度曾经在数学和科技方面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成果,其中包括创造了负数等一系列现代数学概念,但是与中国相比,当时的印度更不可能成为像英国一样的工业革命起源国。不过印度经济在很早以前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0多年前它的农业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古印度种植了很多农作物,直到19世纪其他国家的人们才慢慢认识了它们,这些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粟麦、豆类、葫芦、甘蔗、油籽、槟榔、大蒜、胡椒、生姜、香料、棉花、丝麻和黄麻。不仅如此,印度还发明了多种耕作方式来种植它们。印度是劳动密集型农业,因此并不需要像中国那样的农业技术创新,当然也很少得益于这种创新。正如历史学家迪特马尔·罗特蒙德指出的那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 | 第2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 | 第3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3) | 第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 | 第5节:第一章、历史回顾(2) | 第6节:第一章、历史回顾(3) | 第7节:第一章、历史回顾(4) | 第8节:第一章、历史回顾(5) | 第9节:第一章、历史回顾(6) | 第10节:第一章、历史回顾(7) | 第11节:第一章、历史回顾(8) | 第12节:第一章、历史回顾(9) | 第13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0) | 第1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1) | 第15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 | 第16节:第二章、走进中国(2) | 第17节:第二章、走进中国(3) | 第18节:第二章、走进中国(4) | 第19节:第二章、走进中国(5) | 第20节:第二章、走进中国(6) | 第21节:第二章、走进中国(7) | 第22节:第二章、走进中国(8) | 第23节:第二章、走进中国(9) | 第24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0)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