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演绎 》 话说唐僧 》
华阀裔孙(2)
冯宝善 Feng Baoshan
偃师的得名,史籍上有具体记载,说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到此而“息偃戎师”,故有其名。这里也是国内建都王朝最多的县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曾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就在今天的偃师境内,有被史学家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的夏都斟遗址,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基址群、礼器群、铸铜作坊、绿松石器作坊遗迹以及中国最早的宫城(即紫禁城),所以也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史学界因此称其为“华夏第一王都”。这里还有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确定的夏、商断代界标——商城遗址,因此又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偃师不仅是玄奘法师的故乡,北宋名相吕蒙正也出生于此。历史名流张衡、蔡伦、班固、王充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而闻名全国的东汉太学遗址、灵台遗址,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随处可见的文物古迹,在在都昭示着该地雄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玄奘的祖上,据说远可以推到东汉末年的太丘长陈寔。其有确切文字记载的近世先人有:高祖陈湛,在北魏做过清河太守;曾祖陈钦,做过北魏的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爵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学优而仕,做过北齐的国子博士、国子司业、礼部侍郎,食邑河南——大约也就是在他这一代,陈家才来到了偃师。
玄奘的父亲陈慧,身长八尺,人物清秀,少年即通经术,喜欢褒衣博带,大约很有些魏晋六朝名士的做派,是一位淡泊于名利、讲究操守的儒者。因为隋朝末期的政治衰败混乱,陈慧便潜心三坟五典,一心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州郡曾举荐他为孝廉,朝廷也曾授他为陈留、江陵县令,但都做了不多久,他便挂冠辞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恰如当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陈慧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田园,过上了他耕读课子的隐居生活。
玄奘的母亲宋氏,是曾经官洛州长史的宋钦的女儿,她先后生下了玄奘姊妹兄弟五个:玄奘和他的三个哥哥、一个姐姐。玄奘的大哥及三哥失名。二哥名素,少年便出家在洛阳净土寺为僧,法名长捷,颇得乃父的遗传,不仅长得风神俊朗,仪表齐整,而且博雅多学,既精于释典,又熟稔于儒家的《尚书》、《左传》及道家的《老子》、《庄子》。玄奘的姐姐长大后嫁给了瀛州张氏。
玄奘自幼就聪颖不群,异常懂事。有记载说,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陈慧为他讲说《孝经》,讲到了《开宗明义章第一》,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父亲读着这段文字,话音未落,玄奘竟突然站了起来,整理着衣装,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陈慧疑惑不解地问儿子:“怎么了?有事吗?”小玄奘恭敬地回答:“曾子见老师问话,尚且要恭敬地站起身子,不敢坐着;现在儿在听父亲的教诲,又怎能和父亲一起坐着!”“孺子可教也!”由小看大,陈慧为儿子的早慧、超人的领悟能力以及见贤思齐的向善之心,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欣慰,“小儿有如此的禀赋,将来何愁没有一番作为!”
望子成龙,是天下所有做父母的共同的心愿,有儿如此,陈慧心中也油然生出了一种满足与自豪感。从此以后,陈慧对幺子玄奘,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自觉地投以更多的心血,希望倾囊相授,不仅教他更多的学问,也时时向他讲说关于历代圣贤的人生及为人的故事。在丰富博大的古代典籍中遨游,学养薰染之间,玄奘爱古尚贤,读了不少的经典,非雅正的书籍不看,非圣哲的风范不学,不与别的孩童嬉戏打闹,不到市廛热闹的去处玩耍,纵然闹市上来了百戏演出,歌舞杂耍,钟鼓齐鸣,人声鼎沸,异常热闹,也不能将他从书海中拽出,他读书读得如此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游记 |
|
|
王立群作序(1) | 王立群作序(2) | 楔子(1) | 楔子(2) | 楔子(3) | 楔子(4) | 华阀裔孙(1) | 华阀裔孙(2) | 华阀裔孙(3) | 净土寺出家(1) | 净土寺出家(2) | 游学大江南北(1) | 游学大江南北(2) | 求法缘起(1) | 求法缘起(2) | 求法缘起(3) | 求法缘起(4) | 杖策孤征(1) | 杖策孤征(2) | 杖策孤征(3) | 杖策孤征(4) | 杖策孤征(5) | 杖策孤征(6) | 穿越西域各国(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