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山长水阔知何处   》 第8节:山长水阔知何处(1)      Song Haohao

  山长水阔知何处
  曾经有位朋友问过我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你觉得象王羲之和王献之这样以书法名世并且都具备了极高艺术造诣的父子是不是很少,历代文坛上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比如说词坛。我说有,而且至少可以举出两对。我们可以从南唐那绚烂的一页开始看,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就是一对父子,李璟的词名当时已经很盛,可他的儿子后主李煜却青出于兰胜于兰,才华绝对在乃父之上,这几乎已成了历代宋词研究者的共识。文坛一般的规律是出现大词家大文豪后,会隔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另外开风气的后起之秀崛起。特别是要再次出现这种父子皆为名家的组合,概率实在太低。不过造化也着实让人琢磨不透,你无法猜透它鬼斧神工的意图,这不,南唐易过不久,北宋词坛就让人颇觉意外地出现了另外一对极具才情的父子,他们便是晏殊和晏几道。
  一
  晏殊的先世并不显达,可以说他也没什么家学渊源,他的父亲晏固只是江西抚州衙门里一个本分的小吏。让父亲觉得惊讶的是,晏殊从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才华,七岁就知学问能文章,被乡里誉为神童。古代大多文人学士获得功名,都要经过漫长的科举道路,一次不第再试一次,往往登科时都须发已白。而很少有人能象晏殊这么幸运,小小年纪就因文名引起了公卿的注意,那一年晏殊十三岁,当时北宋的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已出知洪州。这个李虚已也颇好文辞,在赴任之前就知道江西自古多文翰之士,所以经常会让下属到民间去发现一些有天赋善文辞的少年书生,若实在才华过人的就打算亲自引荐给朝廷。几个月下来,李虚已的下属在民间陆陆续续地发现了一批少年才子,可在李虚己眼中,他们才华也不过平平,只是略强于一般的孩子而已。直到一日,他在郊外遇见了晏殊,才发觉眼前的这位少年正是自己要寻觅的。当时晏殊手中拿着一本极为艰涩的古籍,正在仔细研读,嘴里还时不时地发出背诵的声音,压根没发现有人正在不远处看着他。李虚已端详了一会默默地在心里笑了出来,眼前这个少年不过十三四岁而已啊,却能读懂此书,定有很高天赋,接着便把他带到抚州衙门,命少年晏殊即兴写一篇文章。开始的时候晏殊还颇为惊慌,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居然被带到了衙门,正在忐忑不安之时,晏殊得知原来刚才领自己来的人是抚州知州,来衙门的目的,只是要考验一下自己的文学才华。果然,晏殊也不惊慌了,面对这上好的宣纸和精墨,兴奋不已,灵感如泉水一般涌了出来,不出片刻,一篇辞藻华美的赋文就完成了。李虚已在一边捋着胡须,默默地看在眼里,特别是晏殊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和行文时的无羁无绊潇洒纵横,让他惊讶万分,要知道眼前的少年才十三岁,却已如此老道。再看文章,抑扬顿挫,情辞跌宕,即使那些及第的进士也无此流畅脱俗的文笔,李虚己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决定一定要把晏殊留在自己府上,亲手教他作诗。李无已几乎可以确定自己的做法是值得的,有朝一日,晏殊一定能以文章词赋名扬天下。李虚已先问过了晏殊的家世,然后亲自去征求了晏殊父亲的意思,既然知州大人有意栽培自己的儿子,晏固当然愿意,而小晏殊只要天天有书读,让他做什么都高兴。李虚已对待晏殊真是象对子自己儿子一样,可惜他好象并没有儿子,只有一个长得美丽可人的女儿,比晏殊还小一两岁。这不,没等多久,李虚已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女儿嫁给了才十三岁的晏殊,一下子就把他变成了自己的女婿,外人别想再夺走,可见这位李知州对晏殊的激赏和关爱。李虚已自己也喜欢写诗,精于格律,这个时候也就更加卖力地教自己的爱婿晏殊了,甚至恨不得能将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晏殊,让他早日能够考取功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引子第2节:水风空落眼前花(1)第3节:水风空落眼前花(2)第4节:水风空落眼前花(3)
第5节:水风空落眼前花(4)第6节:水风空落眼前花(5)第7节:水风空落眼前花(6)第8节:山长水阔知何处(1)
第9节:山长水阔知何处(2)第10节:山长水阔知何处(3)第11节:山长水阔知何处(4)第12节:山长水阔知何处(5)
第13节:山长水阔知何处(6)第14节:山长水阔知何处(7)第15节:乱红飞过秋千去(1)第16节:乱红飞过秋千去(2)
第17节:乱红飞过秋千去(3)第18节:乱红飞过秋千去(4)第19节:乱红飞过秋千去(5)第20节:故 国 晚 秋(1)
第21节:故 国 晚 秋(2)第22节:故 国 晚 秋(3)第23节:故 国 晚 秋(4)第24节:故 国 晚 秋(5)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